站在50场的节点回顾并展望,毛猛达和沈荣海不约而同地表示:“50场于我们不是句号,而是逗号、分号、问号和感叹号。伴随着机遇和挑战,未来还有100场、150场、200场的演出等着我们。”
时事热点 一网打尽
最初亮相的《石库门的笑声》以上海标志石库门为背景、独脚戏传统的双档形式进行演出,作品借助脱口秀的外包装,裹着传统独脚戏的内核。抱着“常演常新、常新常演”的独脚戏特点,《石库门的笑声》不但每场都会加入根据“新民早报”提供的新鲜热辣的“每日新闻”,还用即时创作的“滑稽说热点”来分析、点评焦点新闻,发挥独脚戏灵活机动、针砭时弊的特长。
新一轮演出,毛猛达和沈荣海将如今上海人最关心的“垃圾分类”“中美贸易战”和如今正如火如荼的“扫黑除恶”也融入作品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释疑解惑,让人们“读懂”垃圾分类;也借助“扫黑除恶”的案例,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张扬社会正能量。
在上海重大文艺创作小组副组长吴孝明看来,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无疑是一个将作品转换为产品、再升级为商品的成功案例,也是本土文化非遗独脚戏自身魅力的彰显。站在50场的节点上,他提醒主创团队要时刻保持危机感:“这只是一个阶段性胜利,但也是新征程的开启。现在应该用归零的心态,不忘初心,着重思考独脚戏在新时代如何做出新样式。”
非遗魅力 播撒全城
尽管,早在策划之初,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就确立了要驻扎“演艺大世界”,绝不走穴或是异地商演,甚至登上银幕荧屏。但这并不意味着,“石库门”的笑声就被“圈禁”在剧场。恰恰相反,在该剧首演以来的近一年时间中,毛猛达和沈荣海将独脚戏这一本土曲艺带到了医院、社区、学校甚至岗亭等各个地方。
前日,毛猛达、沈荣海受邀前往苏州滑稽剧团,为该团31期的演员进行“夏令集训”授课。六一儿童节,两个加起来130岁的“老男孩”戴上红领巾来到少年宫,给孩子们讲笑话。五一当日,延安西路、华山路口“上海交通第一岗”,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滑稽段子慰问劳动节还“战斗”在第一线的交警。此外,春节期间邀请“双字辈”滑稽老艺术家来看戏;三八妇女节,让“空嫂”吴尔愉等劳动先锋改飞“石库门”。毛猛达和沈荣海直言:“《石库门的笑声》作为上海演艺大世界的品牌,当然要驻扎演艺大世界的剧场,这样才能留住溢出效应。但本土曲艺是上海的瑰宝,我们自然要让它的魅力遍洒城市各个角色,给更多老百姓带去欢笑。”
“笑的艺术” 崭新据点
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的热演,助力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美誉度的提升。大半年来,中国大戏院作为独脚戏《石库门笑声》的“大本营”,也给予本土曲艺充分的支持和关注度。
自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驻场以来,中国大戏院有意识地先后引进了滑稽戏的《乌鸦与麻雀》《哎哟!爸爸》等,渐渐在牛庄路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观看滑稽戏、独脚戏等本土“笑艺术”的据点。和仅一个路口之隔的悬疑新光剧场相互辉映。每逢两个剧场都有演出的时候,牛庄路到宁波路这一带人流涌动,以前都只是兜兜白相相的游客,现在更多的则是“赶场”的观众。就连中国大戏院对过开了几十年的私人老饭店都营业额翻番,老板玩笑说,这样做下去,三年后好上市了。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