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茶韵
上海老街(原方浜中路),西起河南南路,东至人民路,全长825米,1999年6月开门迎客。飞檐翘角、黛瓦粉墙,这条还原了百年前上海模样的街道,成为豫园商业旅游区内的一条特色街,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浓郁的老上海风情备受游客青睐。
方浜中路385号二楼,老上海茶馆。老板张荐茗是个收藏家,热衷于上海主题的收藏,藏品有几万件。当年上海老街启动规划,有人建议他开个收藏馆,他却把这些收藏融入了上海老城厢最具特色的茶馆。旧时的梳妆台、风琴、电风扇、立式烟灰缸、电冰箱、灭火器、刨冰机等等,每一件都能用,还有数不清的书报、海报、照片、传单、布告、小册子。和一般刻意做旧的摆设不同,老上海茶馆里的每一个摆件,都货真价实。
“天涯啊海角,觅呀觅知音……”夏日午后,在已关张的老上海茶馆里,张荐茗像往常一样,打开唱机。原本就不显眼的入口紧闭。在这样一个看不出昼夜变换的空间里,时间似乎停滞了。
“等身”日记
张荐茗坐在一张旧旧的小四方桌边,泡了杯绿茶,用的是几十年前上海人常用的热水瓶,木质托盘上的青花瓷杯里,舒展的茶叶慢慢唤醒过往。
“刚开的时候,没什么人气。”张荐茗在藏品上用足了心思,“这么多年,办过很多展览,最有名气的应该是旗袍展和张爱玲手稿展。”说着,他翻开三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他收集的上百家中外媒体关于老上海茶馆报道的剪报。“记得那年办旗袍展后不久,电影《花样年华》上映了。全城掀起一股旗袍热,让很多人循着蛛丝马迹找到了这里。”张荐茗收藏了上千件精美的旗袍,很多都是以往大户人家的私家裁缝为小姐们量身定制的,做工精细,成色很新。没想到机缘巧合下,一“展”成名。
老上海茶馆成了上海老街上的一道风景,网友口中的必到打卡处。二十年光阴,被来往茶客一笔一画写在茶馆“日记”里。这“日记”,就是茶馆的留言簿。A4大小的硬皮本里,有各种语言、各种笔迹。“大概有50多本,叠起来都有一人高了吧。”那中间,有十多年后回来寻找曾经写下的回忆的人;有瞒着对方写下期待,半夜敲门想要读取对方心意的情侣……随手翻开一本,里面有诗、有画,写满故事,“如果他们回来,找不到这里,会不会有点失落?”
何去何从
“孝文化文物展”的海报张贴在茶馆一米见方的收银台后的墙壁上,这是老上海茶馆关门前举办的最后一个展览。吧台上一盏老旧的台灯发出昏黄的光,一旁的拨号电话,不知要打给谁。
张荐茗说,根据新的发展规划,茶馆所在的房屋面临拆建,老上海茶馆无奈关张。
上海“十佳”休闲茶馆、全国十佳特色茶馆、国际交流典范茶馆……过去的二十年,在张荐茗的用心经营下,老上海茶馆已然成为独具特色的上海品牌。知道老上海茶馆要关门的熟客们,纷纷替张荐茗想办法,帮忙联系有可能容纳这样一家上海特色茶馆的地方,只要有希望,张荐茗总是不拒绝去沟通、尝试。对他来说,茶馆不仅是“营生”,而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或许,未来某一天,这个茶馆会换个地方再次迎客;或许,它从此成为一段历史,偶尔出现在别人的展览里。这段老上海情缘是否会续写,只有时间知道答案……
本报记者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