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关注“无声”群体
沈月明
  沈月明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表面上是一个“垃圾收藏癖”的社会新闻,但很多人看完连呼“心痛”,因为这个有“垃圾收藏癖”的人不是老头老太,而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而他之所以如此,显然与他童年时遭遇的巨大心理创痛有关。

  据媒体报道,小沈一年四季把自己关在家里,从不出门,一天只吃两顿外卖,所有垃圾都堆在家里,导致臭气冲天、污水四溢,邻居叫苦不迭。居委会表示,多次要求与小沈沟通,但其拒绝交流,一如既往。直到一周前,居委会找到机会进入他的屋子,请4名师傅帮他清走了几十袋垃圾。据师傅讲,他的快餐盒里,不仅有残羹剩饭,还有排泄物!原来他家卫生间下水道长期堵塞,他也不找人修,直接随地排泄。

  这个年轻人的生活,说难听点,真的连猪也不如了。他完全是在摧残自己,毁灭自己,真正的自暴自弃。但回溯他的人生轨迹,一切似乎可以“理解”,也让人深深同情。小沈12岁的时候,家里突遭火灾,父母、奶奶均在火灾中不幸身亡,而他自己皮肤50%面积烧伤,如此身心创痛可谓至深至重!小沈从此辍学,由爷爷照顾。不幸的是,几年前爷爷生病卧床,从此小沈就脱离了这个世界,把自己深锁起来,埋在垃圾堆里。

  小沈这样的状况,显然不能用通常意义上的“懒”“堕落”来形容,他之所以变成这样,必然因为遭受了严重的心里障碍,或者说心理疾病,不是简单的沟通、劝导可以解决的,需要专业、长期的心理疾病治疗。

  本周与市民政局的干部交流时,曾听到一位干部提到民政救助要关注“无声”群体,就是他们的身体机能、知识能力,无法表达自己遭遇的困难和诉求。我觉得民政部门的同志有这样的意识非常好,这是政府救济帮助困难群众必须要走的一步。

  我很遗憾小沈在他心理创伤之初没有得到全面、专业的心理疏导,他十几年不学习、不工作、不社交,显然在人生道路上只会越走越黑暗。希望他的遭遇能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并得到更专业、更积极的帮助,让一颗冰冷而绝望的心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bilibili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专版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阳光天地(278期)
   第A12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3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一网通办”,百姓来给“好差评”
博物馆冷气足看点多人气旺
在学思践悟中践行初心使命
到2020年各社卫中心均可提供安宁疗护服务
关注“无声”群体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5关注“无声”群体 2019-08-02 2 2019年08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