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泾村曾是纯农业村,还是贫困村。2017年,这里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0元。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却上升到28000元左右,预计今年年底将突破3万元,村民的钱袋子一天天地鼓起来了。
一年间,是什么让这一数字有了质的提升?“花开海上”生态园项目,功不可没。待泾村地势低洼,种庄稼难有好收成。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盘活低效土地,给农民带来真金白银?面对这道难题,镇里反复研究,最终想出了“以乡村游带动三产融合发展”的办法。
很快,“花开海上”生态园建成开园,这是一个集花卉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赏花主题生态园,每年春秋两季鲜花盛开:二月赏梅花,三月看樱花,四五月有虞美人,九月有“金童玉女”向日葵和格桑花……旖旎花海已吸引游客超一百万人次。
待泾村有这样一句话:“花不仅开在海上,更要开在农民心里。”生态园建设不仅美化了生态环境,更能够直接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这两大难题。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朱泾镇党委书记李士权说,待泾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让村民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门票收益有股金。
在蒋泾中心路口的土堆式大花坛上,“待泾村”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蔡家溇河从白墙黛瓦间蜿蜒而过,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农家……沿着蒋泾中心路南行,一幅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刚开始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的时候,要改造住宅,村民们还不大愿意,志愿者们便挨家挨户上门调解,在不大拆大改的情况下改造,制定出一宅一方案,资金则由“政府出一点,村里出一点,农民出一点”。生活环境改善了,农民们已尝到实惠。60多岁的村民徐美芳告诉记者:“以前房子很破,瓦片破旧,现在木门木窗都换成了铝合金材质,墙面也翻新了,我们只需要出一万三千元。”
乡村振兴,也离不开生态振兴。洁净,是美丽乡村的肌理。
待泾村推行的家家有责“值日法”,每周由一户村民值日,成为垃圾桶的“桶长”,主要是做好清理路边垃圾、上报安全隐患等工作,调动村民积极性,自觉、科学地开展垃圾分类。除了桶长以外,待泾村还有路长、河长、埭长,“四长”共同守卫村居的美丽环境。
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近年来,朱泾镇对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美丽朱泾零频道”相继升级改造,智能化设施已成社区治理创新引擎。打开电视机,会发现“美丽朱泾”这个神奇的电视频道,内容丰富,涵盖新闻资讯、七彩党建、朱泾政务、村居频道、便民服务等栏目。
例如,能在“村居频道”看到哪些人参与了清洁家园行动、小区治安巡逻。在“平安乡村”栏目,可查询本地区监控摄像头实时画面,发现可疑现象即可通过平台一键报警,充分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力量。在“便民服务”“在线挂号”栏目,接入了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等医院的在线预约功能,村民在电视上就能查询医生的坐诊情况,按遥控器就可以分时段挂号。而在“财务公开”栏目,财务报表、补贴凭证、管理费用、公益支出等全部透明公开,清晰可查。这个平台的建设,让村民轻松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议权,每家每户能时刻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实现共治自治良性互动。
谈起待泾村的未来,李士权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成为上海最好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