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怕干湿不分”
殷卫钢
  殷卫钢

  正值高温酷暑,作为小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我终于轮到戴好红袖标、上岗值勤了。

  在参与监督、维护居民前来投放垃圾秩序的间隙,保洁员老郑告诉我,将近一个月下来,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已经逐步习惯了垃圾分类,并能自觉地将其分类投放。但也有极少数居民做得不够好,比如干湿垃圾混装;或者嫌投放湿垃圾时弄脏手,便将垃圾袋搁在垃圾桶口沿上一走了之,等等。我们保洁员最怕的就是少数居民干湿垃圾不分,一齐扔进去(多数是投入干垃圾桶内)。假如将它们直接送到干垃圾集中处理站而被那里的工作人员发现,对方可以拒收,我还得把它们再运回来重新分拣……老郑说完,就起身将一只已经装满干垃圾的垃圾桶拖到一辆三轮垃圾车前,对每只干垃圾袋再仔细翻查一遍后,才将其放进车斗里。

  还有一件对于居民们能够自觉地分类投放垃圾功不可没的“小发明”,也出自老郑之手。在实行垃圾分类之初,他就自费购买了一只小喇叭,安装在垃圾分类点的墙壁上,在居民前来投放垃圾时,喇叭中会滚动播放“请将湿垃圾放进黑色桶内,将干垃圾放进咖啡色桶内”的语音提示。

  老郑的一番介绍,令我肃然起敬。我还联想起近日耳闻目睹的本支部垃圾分类志愿者中的几桩“小事”。有一位志愿者在轮到他上岗前突然发病,他就让念大学、正放暑假的孙女顶替自己前来值勤。还有一位志愿者刚动过手术,但支部书记不知情,也将其排入值勤名单。但他并未借机回绝,而是与书记商量,是否把自己挪后一周、身体好一点再上岗……

  是啊,只有短短一个月,人们欣喜地看到,广大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已经从“感到麻烦”到“逐步习惯”,再到现在能够积极配合、自觉分类、有序投放。加上有许多像上述老郑这样的不辞辛劳、恪尽职守的专职保洁员,以及更多的甘愿默默奉献的党员志愿者,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出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18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英国
   第A24版:加拿大/新民海外
父亲·新民晚报·我
讲故事和重复讲故事
智慧快餐
一票否决
“最怕干湿不分”
人鸟情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5“最怕干湿不分” 2019-08-11 2 2019年08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