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十分钟 邂逅《十分上海》·岁月特辑~~~
十分钟 邂逅《十分上海》·岁月特辑~~~
十分钟 邂逅《十分上海》·岁月特辑~~~
十分钟 邂逅《十分上海》·岁月特辑~~~
十分钟 邂逅《十分上海》·岁月特辑~~~
十分钟 邂逅《十分上海》·岁月特辑~~~
     
2019年08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分钟 邂逅《十分上海》·岁月特辑
一床“棉花胎”的温暖
扫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在上海黄浦区东江阴街,有一家店一年四季关着门营业,透过破旧的木窗,忙碌的身影不时浮现。这是老童夫妇的弹棉花胎夫妻店,虽然连店名也没有,但回头客却不少。

  “我母亲90岁了,这骆驼毛毯子隔几年就要我们帮她弹一次,20多年了,她盖不惯其它的。”王阿姨找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老童这儿,这下总算可以给老母亲一个交待了。

  和印象中拿着弹弓,靠弓弦上下翻飞弹棉花不同,老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用上了机器。他介绍,手工弹棉花成本200元一条也不够,而机器只要60元出头,白棉花、羊毛衫、骆驼毛,都能弹成松软的毯子或被胎。

  “棉花胎多少钱一条?”一对老夫妻想为孙子做一条崭新的棉花被,老两口相信眼见为实。晚辈对长辈的关怀,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在这不到10平米的店里随着棉絮扩散,最终变成一条温暖的被褥,每晚相伴。

  “干我们这行,从前只有过年才能休息。”回忆起过往的“高光时刻”,老童放慢了手里的活,“我们这是体力劳动啊,和网上卖的不能比,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说话间,冯阿姨拎着大包小包的羊毛衫来到店里,她希望把旧毛衣拆了,整成一条羊毛毯,“亲戚们要扔掉的羊毛衫都被我收集来了。”

  贾平凹曾如此描述弹棉花的人:斜斜地背了木弓,一手拿木槌弹敲弓弦,在嗡嗡铮儿的音律里身子蛮有节奏地晃动,劳动既愉悦了别人,也愉悦了自己。这样愉悦又实惠的店面如今慢慢消逝,但像老童夫妇一样坚守老本行的依旧还在,他们不像过去那样走街串巷,但只要大家还愿意去翻弹那一床棉被,弹棉花胎的地方就永远不会消失。

  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18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英国
   第A24版:加拿大/新民海外
加强沟通对接 深化交流合作
敢于对潜规则说“不”
“雷锋讲堂”上图开讲
一床“棉花胎”的温暖
尽最大努力降低台风对生产生活影响
甘愿“白加黑”“五加二”
新民晚报要闻A04一床“棉花胎”的温暖 2019-08-11 2 2019年08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