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两融就是券商的融资融券,融资是为了买股票,属于利多;融券是为了抛股票,属于利空,但现在的两融是跛脚的,每天的两融余额数据中,融券只有1%,基本可忽略不计,所以做大两融规模就是多借钱给大家炒股票,所以属于利多。
加大两融规模就是加大市场的杠杆。在过往的几年中,我们见识过许多杠杆工具,场外配资、伞形信托、股权质押……,好像只有券商的两融业务可控性较好,管理相对规范,处置干脆利落,而其它的杠杆工具都有点野蛮生长,都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两融规模最大时是4年前的2.3万亿元,后来随着市场的去杠杆,缩减到7000多亿元,目前两融的规模在8950亿元左右,基本上接近历史的低位,相对于当下市场约51万亿元的总市值而言,两融的占比只有2.07%,所以这个类型的杠杆扩容相对基础较好。
此次两融扩容,标的数从原来的950家扩容至1600家,从比例来看,深市扩容的数量大于沪市,深市的中小板、创业板增加较多。对两融的扩容,市场多了很多揣测,两融加杠杆是不是与股权质押杠杆对冲?
近期,当上证指数跌破2800点之后,股权质押的问题又显现出来了,现在的股权质押相当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变相减持,公司的大股东将手中的股权以不同价位质押给金融机构,取得了大笔的现金,处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如果股市景气,过了一年半载后按合同解押,自己可以卖个好价格,如果股市疲弱,股价跌破质押平仓线,大股东两手一推,你去平仓吧,自己没钱解押,将所有的问题都推给了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等于高价提前减持套现了。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法律关系很多人还搞不清,还在为上市公司那帮大股东担忧,要救那些大股东,真有点莫名其妙。
此次两融扩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用一种放杠杆的办法去救另一种杠杆的危机,通过这种运作,化解股权质押的杠杆,而将筹码稀释到市场中去,实际上这样的举措不是救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早就躲边上数钱去了,而是救接进大把筹码的金融机构。目前股权质押还有4万亿元之多,只有化解掉这个杠杆的隐患,市场才会安宁。
两融规模的扩大以及机制的优化,将原先一刀切的风控标准130%取消,将风控的掌控权下放到由券商们自行控制,其目的就是要做大两融的业务。下周一两融扩容和新机制将正式实施,看来光有两融政策的调整还不够,关键是两融要有人来做,没人来做,政策再放宽也是白搭,这就需要市场的财富效应,行情好,有赚钱效应,就会良性循环,而市场不好,自己的钱去做股票都难以挣钱,那谁还去借钱挣钱呢?所以,接下来每天观察两融余额的数据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
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