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迪政府的新决定中,新诞生的“拉达克联邦直辖区”居然搞“地图封疆”,把中国境内的阿克赛钦部分地区也划入进去,这可是严重事态。苏杰生表示,印方修宪不产生新的主权声索,也不改变印中边境实际控制线。他还重申,印方愿继续同中方通过磋商妥善解决边界问题,并将恪守两国就维护边境地区安宁达成的共识。简单地说,印度不准备“两线作战”,既与巴基斯坦“火力全开”,又和中国“闹翻”。
既然不愿触怒中国,印度为何又要在拉达克蠢蠢欲动呢?若追溯起来,莫迪在克什米尔的“大动作”早在9年前就埋下伏笔。2010年,正处低谷的印度人民党宣布与查谟-克什米尔的拉达克阵线合并,合并条件就是争取让“查谟-克什米尔邦拉达克专区”(包括列城和卡吉尔)变成印度联邦直辖区。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莫迪政府在兑现当年的政治承诺。
对于克什米尔问题,在印度媒体上,除了“印控克什米尔”“巴控克什米尔”等专有名词,还时不时冒出所谓“中控克什米尔”的荒谬名称,矛头直指位于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
1865年,英属印度当局勘探局有个叫约翰逊的公务员提出一条“约翰逊线”,将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的阿克赛钦等广大传统上属于中国的地区划归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土邦。这条线不仅在地理绘制学上毫无根据,而且中国历届政府都对阿克赛钦等地区拥有无论法律还是实际上的完全控制权。1947年,印度独立,并与巴基斯坦分治,克什米尔则被一分为二,分别由印巴控制,但新生的印度在领土方面的诉求却无休止,屡屡拿出一文不值的“约翰逊线”与中国交涉。
当然印度也很清楚,自己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文章”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踏破中国的底线。这一次,印度将克什米尔“一分为二”,并将拉达克升格为联邦直辖区,为日后独立建邦打下基础,所谓“阿克赛钦问题”完全是障眼法。虽然拉达克面积不小,但人口才26万,不到该邦总人口的5%。印度对包括拉达克在内的克什米尔搞取消自治权,重心不在人烟稀少的拉达克,而是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的斯利那加盆地,这里的穆斯林占总人口的75%以上,由于自治条款的限制,外邦人想移居很困难,这让查谟-克什米尔邦成为印度政府的“心病”。印度政府认为,克什米尔暴力冲突与当地人的亲巴基斯坦情绪密不可分。
历次印巴战争的经验告诉印度,比起巴基斯坦,更棘手的是与巴基斯坦有“全天候友谊”的中国。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印度妄图找到能稍微影响中国的手段,拉达克就成为这张牌。 罗山爱 宋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