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的城市
孟宪明
  孟宪明

  上海书展期间,应邀到闵行区图书馆做儿童长篇小说《三十六声枪响》的读书分享会。原计划100个孩子和100个家长,结果,一下子来了1300多人。600多个孩子和600多个家长,电梯运不完,井然有序的队伍从一楼一直排到八楼的报告厅。结果是,260人的报告厅里坐了350多个孩子,另外的孩子们只能抱憾而归。我看见一个爷爷带着孙子往外走,孙子后拽着爷爷的手不挪步。爷爷说,咱有书,回家看。事后我才知道,闵行区文旅局的同志还自掏腰包,给那些进不了报告厅的10多个孩子每人送了一本新书。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是周一发出的告示,想不到周三就来了这么多人。

  报告结束后,照例有一个签名的活动,一个男孩儿悄声对我说,他看过我的《花儿与歌声》。《花儿与歌声》是我前年出版的30万字的儿童长篇小说,我问他几年级,他说三年级。当我抬起头来,发现还有更小的孩子,一个女孩儿大声地回答我:马上就上一年级了!

  说实话,针对某一部作品的文学活动我并不积极。除了时间的投入以外,还有自己的心理矛盾。我有这样的习惯,当一部书完成后,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外出散步,沿着河边或者门前的马路逃跑似的大步前行,直到累了,走不动了,才停下来。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平时我是不会这样走这么远的路的。我一直想知道这一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后来我忽然发现:我是想走丢它,以便我从这种多日甚至多年沉湎的情景里走出来。这是一个自我暗示,似乎我走得越远,走得越快,离我刚刚写完的作品就会越远,我的劳累和它对我的纠缠就会越快消失。写作像一场痛快的比赛,我已经赢过了,我想迅速忘掉,以便休息或者准备下一场的游戏。

  但是,一部作品出版之后,我又常常接受邀请参加为此的文学活动,甚至会为一些文学活动不停地感动着。一次,活动结束后,一个六年级女生逃出教室追上我,问:老师,我喜欢作文,以后我能不能当作家?我真的不知道,我为我的回答小心翼翼。还有一次,一个四年级男生为了能让我回答他的问题,一直耐心地等在我们的车旁。我问,你为什么不在会场里举手提问呢?他说,那轮不到我!还有的时候,一群孩子齐声朗读着书中的动人之处,我一边听着,一边努力地抵抗着,还是禁不住溢出泪水。

  不想参加活动却又常常接受邀请,我是如此地矛盾着。因为我知道,儿童时代是往心田里播撒种子的最好季节。我们播进去的种子未必都能发芽,但发出芽儿来的肯定是曾经播进去的种子。正因为如此,面对孩子,我们不敢乱讲,更不敢乱写。正因为如此,我才不厌其烦地接受着邀请,不厌其烦地忍受着相同内容的演讲折磨。

  上海是一个读书的城市。从准一年级的小女孩儿到《花儿与歌声》的小读者,到那么多在酷暑天气里带着孩子前来的家长们,在在呈现出云蒸霞蔚般的读书热情。当我向朋友们表达我对那些未能见面的小朋友和家长们歉意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很快还要邀请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专版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4版:夜上海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新民旅游
   第A18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19版:旅游资讯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旅游资讯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也说“开口笑”
我与晚报做邻居
读书的城市
无需太多
奇 遇
曾经的吴淞老街
水韵荷花
新民晚报夜光杯A16读书的城市 2019-08-27 2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