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是社会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语言中的反映,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称谓往往也会随之而演变。一些新的称谓在不断产生,一些旧的称谓在逐渐消亡,而有些则“旧瓶装新酒”,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尤其是涉及身份、职位之类的称谓,往往留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影视剧中,一国之君自称“朕”,群臣称之为“皇帝”、“皇上”,必是演绎秦汉等封建社会的故事,因为此类称谓始于秦始皇。在此以前,“皇帝”、“皇上”等称谓尚无踪影,而“朕”,虽然早已有之,但当时无论贵贱,皆可自称“朕”。翻开屈原名篇《离骚》,开头即见“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已故的父亲叫伯庸”。但从秦始皇自称“朕”之后,便为帝王所专用,被赋予尊贵、威严的感情色彩。
再如,但凡频频出现“锦衣卫”、“东厂”之类称谓的影视剧,则一望而知是讲明代之事,因为,列朝列代,唯独明代有此称谓。至于“皇阿玛”、“格格”等称谓,则几乎成了清宫戏的名片。
但毋庸讳言,有些影视剧或许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口味,往往忽视称谓的时代性,尽管讲的是数十年前的陈年旧事,用的却是现今流行的称谓。电视剧《神探柯晨》中,民国时期的警督柯晨及其同仁,对天津市警察局孙满堂局长口口声声称之为“孙局”。尽管说者“顺口”,听者“顺耳”,殊不知,“孙局”、“王所”(王所长)、“李队”(李队长)之类的称谓,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产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尚无此类说法,更不要说民国时期了。当时称有一定地位的官员为“座”。《现代汉语词典》“座”字条下云:“敬称,旧时称高级长官:军座(称军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有类似解释。“座”:“旧时对某些官长的敬称:军~、处~。”此“旧时”,当涵盖民国时期。据此,按当时惯例,柯晨等下属应称孙满堂局长为“局座”。
“孙局”与“局座”虽只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新旧时代的不同。用“孙局”取代“局座”,往往容易模糊时代界限,失去鲜明的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