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能看见世界的姹紫嫣红吗?
很久以来,这个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海伦·凯勒才会发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心灵呐喊。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今天,答案神奇地改写了:盲人的世界,同样可以姹紫嫣红。
今天上午,一场特殊的摄影展吸引了一批特殊的观众来到上海报业集团大堂。这场特殊的摄影展,就是由新民晚报与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凹凸大视界回望七十载光辉历程 壮丽新时代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庆祝新中国七十周年”2019上海非视觉摄影巡展首展。这场摄影展打破常规,摆脱了对视觉的依赖,实现了摄影艺术的跨界和文化交流的跨人群。
巧合的是,今天下午,“祖国颂”上海市聋人美术摄影作品展也开幕。近期,全市残疾人都在以各种形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几天前,脊髓损伤患者“希望之家”以一场既催人泪下、更振奋人心的成果展示,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十周年“汇报演出”,为所有曾经一度失去生活希望的截瘫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点燃希望。几天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上海市残疾人读书系列活动也将隆重举行闭幕式。
这些残疾人迎国庆主题活动的先后开展,是残疾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显示,也是残疾人越来越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佐证。
就拿上午开幕的非视觉摄影巡展首展来说,观众在静安区视力残疾人的非视觉摄影作品中,可以看到盲人埋头于钢琴琴弦中精心调律的工作场景,也能于盲人在导盲犬带领下独自等候地铁的温馨画面中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温度,还能看到各类残疾人在静安区“阳光家园”和“希望之家”中追寻阳光与希望的自强精神。
在这些残疾人拍残疾人的作品中,或许,人们会因为全盲战斗英雄手抚“八一”帽徽而感动;或许,会被聋人舞者一个不经意的回眸打动;或许,会在杂乱的轮椅合唱团后台候场场景中,感受到残疾人文艺爱好者的一丝不苟;或许,会在残疾人同伴之间的一次握手中看见坚固的情谊;或许,每一个观众的眼中,都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残疾人”,从中感受到上海残疾人浓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与非视觉这种壁垒的打破,也改变了健视者长久以来不可避免的优越感。未来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或许将使残疾人和健全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残健融合将更加紧密。
7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包括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健康与康复、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就业与创业、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等章节。白皮书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心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残疾人权利,推动残疾人真正成为权利主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享有者。
“平等、参与、共享”这六个字,是对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发展历程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在收看白皮书发布会直播时,全市残疾人精神振奋,深深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变化翻天覆地,进入了最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新时代。在近期举办的各种迎国庆主题活动中,全市残疾人高歌“我和我的祖国”,他们的笑容绽放,衬在手中挥舞的鲜红国旗中,为自己,也为祖国和时代放声歌唱。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不了解,一些公众对残疾人的概念仍停留在过去,在今天的影展现场,也有个别观众在惊叹敬佩的同时,顺口溜出个别不太礼貌的称呼。幸而,在场的视力残疾人似乎已经对这样的不了解习以为常,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阳光自信来感染和改变社会的误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特殊的艺术大餐既是面向全市视力残疾人的,同时,更给了健视者走进视障者世界的机会,让人们得以感受、融入、共享特殊人群的活力与自信。
海伦·凯勒说:“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
今天,在盲人世界的姹紫嫣红中,人们共同走上融合的桥梁,一齐打破生命的壁垒,通过艺术来触摸祖国的心跳。
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福音,更是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平等、参与、共享”理念传播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