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特殊的摄影展,就是由本报与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等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凹凸大视界回望七十载光辉历程 壮丽新时代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庆祝新中国七十周年”2019上海非视觉摄影巡展首展。与绝大多数艺术展不同,这场展览鼓励观众接近和触摸展品,用指尖解锁凹凸“密码”,触摸祖国的心跳。因为,这是一场不用视觉交流的“非视觉”摄影展。
所谓非视觉摄影,是指视力残疾人借助声音定位等辅助手段拍照。同时,通过凸点打印的技术手段,使视力残疾人可以像学习盲文一样,通过触摸凸点,配合辅助讲解,了解摄影作品的对象和主题。
近几年来,静安区视力残疾人率先体验到非视觉摄影拍摄和欣赏活动,积累了不少佳作。在今天的展览中,人们看到了静安视力残疾人镜头中的盲人调律师、导盲犬,也看到了他们记录的城市巨变,从中可以感受到残疾人浓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同时,适逢新民晚报90周年报庆,新民晚报精选40幅摄影佳作参展,让视力残疾人“看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是上海解放70周年,新民晚报在5月27日《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特刊》中,重现上海解放期间经典老照片的拍摄原址,通过“画中画”创意,将上海解放的一个个难忘瞬间与今日上海风貌完美融合,70载光阴荏苒,成就卓越,尽在不言中。
展览期间,不少上班族也驻足观赏,拿出手机记录这个特殊的摄影展。一些观众深有感触地说,摄影创作欣赏曾一直是健视者的专利,视觉功能的差异,使视力残疾人和健视者泾渭分明,没想到,平行线今天在此相交,生动诠释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这道特殊的艺术大餐不仅面向全市视力残疾人,同时也滋养着健视者。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