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副主任医师王涛指出,目前,人们对AD的认识存在“三低”:公众对于疾病的知晓率低,仅54.3%的照料者认为老年人的记忆障碍是自然衰老;就诊率低,仅19.51%;接受治疗的比例更低,导致患者耽误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阿尔茨海默病有“ABC”三个核心症状。“A(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指的是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和应用基本生活工具的能力降低或丧失;“B(Behavior)”指的是精神行为改变,包括妄想、幻觉、淡漠、焦虑、激越、抑郁、侵扰等;“C(Cognition)”指认知功能恶化,包括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语言障碍,计算力下降等。虽然记忆减退是AD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但伴随的精神行为症状更需要高度关注。
一般来说,AD的十大危险信号包括:
● 记忆力衰退,尤其是对近期事物的遗忘;
● 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如不知道穿衣次序;
● 语言表达出现障碍,如经常忘记简单的词语,说出来的话让人难以理解;
● 搞不清时间和地点,如出门常迷路,记不住日期;
● 判断力受损,花很多钱去买根本不值钱的东西,吃已经不再新鲜的食物;
● 理解力下降,如与人交流出现一定的障碍;
● 将物品或钱错放在不恰当的地方,如水果放在衣柜里,袜子放在餐桌上;
● 行为的改变,如激惹的言语和行为;
● 性格改变,如糊涂、多疑、害怕、易怒、焦虑、抑郁等;
● 兴趣丧失,如在电视机前呆坐好几个小时,长时间地昏昏欲睡等。
当出现上述危险信号时,就需要警惕AD的可能,需要到认知障碍门诊就诊。
王涛介绍,对于AD的治疗,目前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部分拮抗剂两类对症治疗的促认知药物是AD治疗的主要手段。好消息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研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组织的甘露寡糖二酸钠III期临床研究于2018年7月17日揭盲,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有望成为全球首个糖类多靶点和多机制抗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而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化学新药琥珀八氢氨吖啶是可逆性双重胆碱酯酶抑制剂,II期临床试验结束后已获得主要疗效指标ADAS-Cog和次要疗效指标的阳性结果,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牵头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期望在未来几年会不断有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治疗AD药物,造福于更多患者。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