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驱车135公里,抵达马其顿。其国名真长:前南斯拉夫加盟马其顿共和国。
先抵奥赫里德,这里是希利尔文字的发源地,斯拉夫文字皆源于此。街上触目都是熟悉的俄文。乘船游奥赫里德湖,巴尔干地区的第二大湖泊。其得名于“马其顿的淡水海洋”之意。湖水蓝极绿极,映衬着蓝天白云。中世纪的圣索菲亚教堂耸立在崖壁上,显得古朴而美丽,成为1994年威尼斯金狮奖影片《暴雨将至》的取景地。湖边还有圣约翰教堂,也在低声诉说着东正教的历史。
下午抵达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这是一座上世纪60年代大地震后重建的崭新城市。瓦尔达尔河将其分为两半。我们下榻的SB宾馆,正面对着市中心的雕塑群。很少见到像斯科普里这样随处都是高大雕像矗立的城市,几乎到了触目皆是的地步。大地震后尚未倒塌的凯勒城堡居高临下,俯瞰着这座奇妙的城市。在“北京花园酒店”与来自浙江丽水的老板娘聊天,她说自己来马其顿经营这家中餐馆十几年。马其顿经济发展滞后,人均月收入仅五百欧元左右,消费水平也一直不高。但从今年开始物价上涨,所以日子有些紧巴巴了。既如此,为何要大兴土木,建那么多无关紧要的雕像呢?其实,马其顿的名人只有一位:世界著名的人道主义者特蕾莎修女,马其顿是其出生地。可她的雕像却没见到,只有几块铭牌钉在墙上。
晚餐后趁太阳还没下山,赶紧去凯勒城堡。城堡位于山坡上,拾级而上,登上城墙,新城老城尽收眼底。太阳下山了,夜幕四合,华灯初上,映照着城墙上的高高塔楼,想象着当年攻城略地的千军万马的嘶喊声。如今,战火的硝烟散去,耳畔传来了清真寺诵经的宣礼声,通过扩音器传遍全城。城墙边,一群孩子围上来,举着手机要与我合影,也许他们看到的中国人比较少,觉得新奇吧。与他们照完相,又到静悄悄的清真寺去转了一圈,然后下山。斯科普里广场上灯火通明,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历史与现实,精神与世俗,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