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公鸡尾巴”上的上海人
周成树
  周成树

  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居然会带领近百名老年大学的学生,乘坐两辆大巴,历时30天,行程两万八千公里。大漠西游,我们走到新疆西北顶点,祖国版图的“公鸡尾巴”上。我们似乎有种当英雄的感觉。

  这是一条丝绸之路,我们翻山越岭,过草原、穿沙漠、越江河……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天,我们来到了新疆的哈巴河县的大萨孜牧场,接待我们的地陪导游姓王。她50岁左右,中等身材,胖乎乎,一副憨厚的模样。王导听说我们都是上海人,露出了惊喜的神情。

  原来她也是上海人,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去新疆的知识青年,如今三代人都扎根新疆。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王导今天见到我们,两眼含着激动的泪花,因为来这里旅游的上海人极少。

  在王导的带领下,大家兴高采烈地游览了“公鸡尾巴”上的白沙湖景区:“天籁之音”的鸣沙山、“圣泉”白沙湖、“沙漠火鸡”红叶林……

  最后一个景点:参观“西北边疆第一哨”。王导用凝重的口吻介绍说,这里环境恶劣,冬季严寒而漫长,风大雪大,夏季炎热,蚊子肆虐,而我们的边防战士在这种环境下,仍然忠诚地守护着祖国的西北大门。此地的农垦战士,一手扶犁、一肩扛枪,配合边防部队建立民兵连。长年巡逻在漫长的国境线上。“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家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牛羊。”这就是农垦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导带我们来到边境岗哨前。这里有一块巨大的中国版图,屹立在小山头的平地上。地图上有红色箭头,醒目地标示着我们所在的位置在“公鸡尾巴上”顶点。我注意到:离我们不远处有个草绿色的岗亭,站着两名威武战士,背着冲锋枪,一动也不动,像个神圣的塑像,警惕地望着前方,守着国门。

  王导说:“左边那位战士是上海知青的后代,他的父亲在当年抗洪救灾中壮烈牺牲,他是继承父亲的遗志,特批进入边防部队的。”一股敬意油然从我心中升起:上海人好榜样!

  这时,王导取出国旗,提议我们在祖国版图前列队高唱国歌。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热血沸腾……这种感觉终身难忘。

  我们是旅游行走在“公鸡尾巴”上的上海人,而王导及她的父辈们是坚守在“公鸡尾巴”上的上海人,为此献出了青春、爱情、家庭,甚至生命。分别时,王导泪水涌出,恋恋不舍地与我们告别。我悄悄地问王导:“根据政策,您可以回上海的呀,如今后悔吗?”“无怨无悔!”她坚定地脱口而出,“人生就是与苦难争斗。假如因我们这代人承受苦难,能使后代免于苦难,那就足以让我们幸福。”王导的幸福感来自于心底深处。她的话,我牢记在心里。

  “大漠西游记,终身难忘记。”这是著名编剧阿梁专门为我们这次旅游团队设计的口号。我们这群上海人,大漠西游,遇到守卫在“公鸡尾巴”上的上海人,同一个舞台,不同的角色,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旅游本身的含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讲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讲坛/新民环球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老师,是你吗?
河润心田一亩香
饶有趣味的“叠字灯谜”
过好每一天
莫让门牌再“蒸发”
天安门广场(钢笔淡彩)
在“公鸡尾巴”上的上海人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在“公鸡尾巴”上的上海人 2019-10-10 2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