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余波难平的日韩贸易摩擦,唤起了一个老话题:近年丑闻不断的日本制造业,是不是被低估了?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日本之所以敢于对韩国亮剑,是因为在半导体产业上的雄厚实力。更深层的问题是: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日本制造”?如果能看到镜子的两面,那就不会只看到优势,或者只看到问题。也许更理性的,是平视——既不高看,也不小觑。
有着数十年积淀
并非“武功全废”
最近日韩间的交锋,让一种观点反复被提及:日本一直在“隐藏”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力,已在科技产业占据产业链优势……言下之意是,日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日韩贸易摩擦中日本的“先发制人”让日本媒体一度很“自豪”。《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认为,虽然在家电、智能手机等“下游产品”领域,日本制造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对提高生产效率或产品性能等起关键作用,甚至不可或缺的化工及电子材料、零部件、精密设备及仪器等“上游产品”领域,日企仍维持着强劲的实力。
2018年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在全部74个对象品类的11个品类上位居市场份额首位。这些品类中有数码相机、复合机、摩托车等日本制造业的传统强项,还有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偏光板、手机用锂电池等领域,后者很多用于智能手机的零部件。索尼等日企向智能手机厂商广泛供应通信、触摸屏和摄像头等关键零部件。一家调查公司拆解了苹果iPhone XS Max,结果发现采用的日本零部件(按金额计算)达到13.5%。“在很多不起眼,但至关重要的领域也遍布着日本制造的身影。”《日本经济新闻》指出,这样的例子还包括在精密小型马达方面占全球八成份额的日本电产、在轴承方面合计拥有全球近四成份额的日本精工等。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经济产业省指定了十几项特定制造业基础技术,包括模具技术、锻造技术、动力传导技术等,都是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它们全部掌握在中小企业手上。日媒对此有一个表述,叫做——小而美。
如果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日本制造业发展在先。日本半导体产业一度不仅占据产业链上游,在全产业链上都是执牛耳者。1990年,日本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前10家中占据6家,日本半导体产业达到鼎盛时期。另一方面,本世纪以来,日本半导体产业在美国打压下和国际竞争中衰落了,世界前十中已难觅日企身影也是事实。
从此次日韩贸易摩擦应该看到,日本制造有着数十年的积淀,并非“武功全废”。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日本企业丢掉的是产业链中下游,并没有完全退出产业,而是被迫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在原材料、生产装备、仪器仪表等产业链的上游和周边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有的细分领域份额可能不降反升。在电子产业上也能看到类似现象。
但这是产业迁移的正常现象。有分析人士指出,以此简单推论日本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力被严重低估,有一叶障目之嫌。
日本式困境难解
昔日光环正褪色
尽管日本制造今天依然在一些细分领域保持着竞争力,但屡屡爆出的质量和管理等问题难以避免地给外界带来一个印象:制造大国的光环正在褪色。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按照日本一桥大学学者鹫田祐一的说法,日本制造业在软件、集成电路、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国际标准竞争中黯然“四连败”。
“日本制造”曾是日本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什么阻碍了这个昔日创新大国在新时代的前进步伐?
技术进步带来的时代因素客观存在。比如,日本原先处于领先地位的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很多领域已逐渐走向夕阳产业。
在更大的意义上,日本制造业的困境,在“创新网络”组织专务理事西口尚宏看来,是因为“单纯埋头苦干这样的时代已经终结”。创新不仅仅是日本人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革新,更是全球化竞争中对新市场价值的创造。“日本企业对创新的理解没有与时俱进,仅仅停留在‘技术起点’,而非‘价值起点’。”
京都大学教授汤之上隆曾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指出,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
一个典型例子是,日本目前仍是智能手机产业链的隐性实力派。比如,苹果、三星等各大手机产商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日企供给。但从大局看,由于缺乏对用户需要的把握,没有从“价值起点”把握创新的方向,日本没能将技术上的优势转化成受消费者和市场欢迎的产品。
这种不接地气的创新也与愈演愈烈的产业空洞化有关。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降低成本,许多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往海外,但设计和研发中心仍留在日本本土,造成技术开发与市场开拓错位。业界常用“加拉帕戈斯群岛综合征”来评价“日式创新”所存在的“孤岛”问题。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太平洋上一个相对孤立的群岛。在那里,生物独自完成进化。鹫田祐一将日式创新称为“用户不在现场的创新”。而一旦远离了市场,企业的经营前景可想而知。
此外,等级森严、效率低下、沟通融合缺乏等日本大企业普遍存在的“大企业病”也是不少日本制造业企业长期受人诟病的问题。
鹫田祐一认为,创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调查显示,日本年轻人出国留学、创业的愿望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不过近年来,一股创业的潮流也在这个暮气沉沉的国度悄然流行。然而,将创新真正转化为成果,依然征途遥遥。“世界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伊佐山元认为,日本文化对失败者欠缺宽容,使得个体创业者面临更大的沉没成本。
有经验也有教训
压力下摸索转型
按日本媒体的说法,哪怕是日本制造业拥有的“王牌”的材料和零部件,也不可能永远“稳坐泰山”。在一些新兴领域,日本面临着来自中国、德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
日本企业已在摸索转型道路。
一些日本企业深耕传统优势领域,在看似“不起眼”的领域精益求精。不必全面开花,但求一枝独秀。
瞄准多元化发展是另一种普遍思路。比如,现在的索尼其实是一家金融公司和电影公司。已经告别电视机业务的索尼,近年开展了很多网络服务、金融、电影、游戏、音乐等多元化业务。其中,金融业务中最主体的业务是汽车保险,而金融保险为索尼带来了不小的利润贡献。
还有不少日本企业选择与特定领域的“领头羊”合作,优势互补,进一步参与全球研发。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6年的调查,日资企业在华已拥有84家研发基地,高于欧美。根据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伊藤亚圣的观察,中国企业也选择光学等日本技术实力强大的领域,在日本国内设基地开展研发,这种跨越国境的研发活动已不再是单向的。《日本经济新闻》最新报道指出,采用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最新技术正在日本形成一种趋势。
对于日本的制造业来说,它们有经验也有教训,转型势在必行。不过,最具挑战的也许是眼光和气魄:当时代大潮涌动的时候,是不是能够看准产业发展的方向,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