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其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目标。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凸显了国家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为贯彻落实“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市卫健委、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等10个部门共同发文,启动了上海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上海的试点工作覆盖所有16个区,力争经过3年的建设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健康上海、平安上海建设,基本形成适应上海城市特点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框架,促进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升市民心理健康素养。
此外,各区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昨天,由虹口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办公室主办的宣传活动上,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汪作为谈到,当产生不良情绪时,可以从事运动锻炼,调节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积极的心态。但是如果经过自我调节、自我放松、运动泄压后,仍然没有缓解,并且不断加剧或持续地存在时,就应当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第二,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第三,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第四,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第五,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第六,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第七,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第八,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第九,要理解和关怀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第十,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国家卫生健康委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