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慢”有时并非坏事
● 许多科学家用一生在攀登一座学术高峰,而不是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我们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必须走下去!”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B·古迪纳夫,以97岁高龄刷新了诺奖得主的纪录。他的这句名言,是许多诺贝尔奖科学家共同的为学品质。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要摘取最高处的果实,必须沉下心来,从最深处培土。
过去20年,日本19人获得自然学科诺奖,堪称诺奖大户。日本对基础研究特别重视,申请课题实行的是注册制,研究者很少受考核、评价等干扰,也不会担心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产出成果而受冷落。这就使得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学者,能一头扎进学术堆里,不必在意研究成果能否在短时间内产出经济效益。
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果热衷研究“短、平、快”的项目,什么来钱快就研究什么,哪个应景就上马哪个,就与诺贝尔科学奖注重基础性研究、注重对人类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的宗旨相悖离。在诺奖历史上,那些看似天外飞仙般的灵感,其实往往来自“我爱科学”的初心,来自源头的创新。
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慢”有时并非坏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埋首20余年研究敦煌学,终以“敦煌遗书”前10册的整理出版而震惊世人,让“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这句刺痛几代中华学人之心的话渐成历史。冷板凳一坐就是20多年,方教授至今连手机都不用。他说,这是为了避免一切外部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一切高端产品和尖端产业,都需要基础研究持续不断地支持。电池的源头创新用了近百年,许多科学家用一生在攀登一座学术高峰,而不是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表示,回望我国科技的种种突破,也是一代代、一批批科研人员不懈奋斗的结果,这些都鞭策我们必须进一步摒弃功利,始终保持戒骄戒躁、追求卓越的劲头。
诺奖之路,未必遥远,却肯定寂寞。
本报记者
郜阳 王蔚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