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鼎力相助
1888年3月23日(一说24日),孙达成病逝。孙眉在服侍父亲的那段日子里看到孙中山学业进步,非常高兴,兄弟俩言归于好,和好如初。孙眉还向胞弟许诺说:“只要专心求学,你今后所需的学习费用,统统由我负责包下。”从此,孙眉果然源源不断寄钱回国,支持孙中山读书。
1892年年初,孙眉汇回一大笔钱,准备用于兴建新屋。孙中山特地从香港返乡,亲自设计建筑图样,将1885年大哥所建的一所房子加以扩建,成为一幢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同时购置酸枝台椅家具。建房共花了“白银九百三十四两七钱”。新居建成后,孙中山亲笔挥写了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挂在门口两旁。这幢房子,就是现在成了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孙中山故居。1892年7月,孙中山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求学期间,不但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使他有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逐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那是他民主革命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孙中山第一次远离故乡来到檀香山时,孙眉扮演了长兄为父的角色,为胞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当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后,他又是尽力给予胞弟经济上最大支持的人。有人把孙眉誉为孙中山反清革命的“财政部长”。
1893年,夏威夷由君主制改为共和制。民主思潮对移居当地的华侨影响颇深。原先“思想顽固、侧重保守”的孙眉,思想发生急剧变化。每当同乡谈及孙中山称颂太平天国及反清革命的言论,他也不足为怪。有的乡亲生怕孙中山的所为会招致抄家灭族之灾,就叫孙眉劝说胞弟“改邪归正”,他都一笑了之。
1894年6月,孙中山在天津欲上书李鸿章,虽未蒙李鸿章接见,但却获得出国护照。这年10月,孙中山在郑观应的帮助下,从上海启程,经日本赴檀香山。他这次赴檀香山的目的是为了“拟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
孙中山到檀香山时,孙眉正患毒疮,痛苦异常。孙中山立即为他医治。由于孙中山医术高明,孙眉手术后解除了病痛,对胞弟刮目相看,甚感满意。当他听了胞弟来檀香山的意图,立即表示鼎力帮助,并赞成他的反清革命行动。在孙中山筹组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孙眉毅然划拨一部分财产支援,同时还分别致函檀香山的亲友,介绍他们与孙中山相识,鼓动他们加入兴中会,并协助筹集经费。那时,檀香山有华侨2万余人,其中一部分人靠辛勤劳动致富,成为资本家,但他们对孙中山宣传的反清革命并不理解,有的甚至把孙中山的反清宣传视为“作乱谋反言论”,深恐来日招致“破家灭族”之祸。对此,孙眉凭着自己在檀香山享有的威望,为孙中山奔走呼号,使孙中山结识了何宽、李昌、李禄、刘寿、许直臣、宋居仁等人。交情深厚的邓荫南、郑金、程蔚南等日后对孙中山都竭力资助过革命活动经费。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等在何宽家中召开兴中会成立大会,提出振兴中华,挽救危局。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为秘密誓言,在孙中山起草的章程中写道:“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华。”当时华侨中革命风气未开,参加者仅30多人,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会议决定,入会者须捐底银5元作为会费。为了表示带头,孙眉另外慷慨地捐献股份200元,邓荫南也捐300元。会议还决定反清起义。尽管兴中会得到孙眉、邓荫南的全力资助,但会员人数毕竟有限,所以所缴的“会底银”及义捐军饷为数不多,而孙中山急需费用回国发动武装起义。孙眉就毅然把自己牧场的牛以每头六七元的贱价,卖出一大批,筹得2000美元,全部用以起义军饷。由于孙眉在夏威夷华侨中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他的慷慨之举影响和带动了当地不少较富有的华侨纷纷出来捐款。邓荫南则一下卖掉了自己的商店、农场等全部家产,要求跟随孙中山回国参加反清革命。结果,在各界华侨的支持下,孙中山最终筹款6000多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