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民工十分关心的子女教育方面,地方政府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按在校学生人数及相关标准分配资金,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对于农业转移人口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各级财政按照参保城镇居民同样的标准给予补助。”
——《通知》要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促进流入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但要在短期内使得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成本较高,财政压力很大。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和省级财政要通过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适当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通知》提出。
“当前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常住人口还没有享受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财政支持保障不健全有关。”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通知》时坦言。
“中国只有实现了外来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才算真正的城镇化。目前多数城市的外来人口不能享受应有的福利,比如像低保、廉租房等都与户籍挂钩,外来人口不能享受。国家已经对城镇居民、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进行了整合,但农民输入地和农民输出地的补贴标准差异很大。比如北京和河北城乡居民人均基础养老金分别为430元/月和55元/月。”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全国平均为13.1万元/人。财政支持因此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关键一环。”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
“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在‘零门槛’前农民落户意愿不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普遍低于预期。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中西部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66.1%的农民工表示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
——人民日报报道,近日有媒体对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调查发现。
“现在农民也越来越看重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比如宅基地财产权、土地承包权等,很多农民进入城市时并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
“城镇化没有捷径,‘农转非’背后的这些现实难题,是今后城镇化政策必须考虑的问题。既让进城农民真正在城里‘扎根’,也让留村农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样的城镇化,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可持续的城镇化。”
——人民日报
本栏编辑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