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郎平自传》背后的故事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为现象的郎平
——《郎平自传》背后的故事
王国伟
一九九六年,郎平第一次任国家队主教练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时与赖亚文拥抱庆贺
一九九九年初夏,左一作家陆星儿、左二王国伟、左三郎平、左四编辑纪红
一九九九年夏,郎平在为女排队员签名《郎平自传》
《郎平自传》书封
郎平赠王国伟书扉页上的留言
1999年春,郎平、胡进、何慧娴及其他历届女排队员送女儿签名排球礼物
  ◆ 王国伟

  【作者简介】

  王国伟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出版人。上世纪80-90年代,先后策划出版了《文化苦旅》《郎平自传》《沉浮》《荒芜英雄路》《咖啡地图》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图书和期刊。近年来以城市和艺术批评研究为主。主要著作有《城市化的权力傲慢》《从维也纳到爱丁堡》《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等。

  《郎平自传》出版距今已过去了17年,相关思考早已封存。想不到今年奥运会郎平又带领中国女排登上了世界女排的顶峰,这不但激发了大众的兴奋度,也大大刺激了媒体,关于郎平的报道快速占据了许多版面和在线流量。作为现象级人物的郎平,30多年的人生经历,好像就凝聚成一个精彩的瞬间,持续地感动我们,其内心强大自信的基因到底是什么?当我再次重读《郎平自传》,重温当年我们成书过程中的深入交流,其中还是可以通过她一些重要的人生现象,从郎平这个重要的人生样本中,获得一些启示。

  我相信缘分

  1997年秋,我通过我的同学范承玲转交给郎平一封信,大意就是希望与她合作做本书。信发出后不久,朋友带信给我,郎平目前没有出书的愿望,此事就暂时搁下。但我这封朋友般的约稿信却被郎平一直珍藏。

  转眼到了1998年,我还是搁不下此事,就再次写信,通过范承玲并经杨玛力(中国体育报记者)顺利转交给郎平。此时,远在美国的郎平,终于给了有意作此尝试的明确回音,并委托何慧娴代替她主持此事。媒体热炒郎平准备出书,使得不少于10多家出版社加入争夺的行列。当时,中国畅销书运作才开始,商业模式和市场都不成熟。因此,作者除了看各社的报价之外,就是综合考量项目执行者的业界地位和出版成就,以及出版社本身的品牌地位。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最终郎平选择同我合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是我一年前给他的那份约稿信。她明确表示,我是提议她写书的第一人,而且是以朋友身份提出建议,让她印象深刻,她认为这是一种缘分!因此,她没有理由不同我合作。

  当郎平决定出书时,何慧娴向郎平推荐了陆星儿。何慧娴认为陆星儿和郎平气质上有很多相似,而郎平也喜欢星儿的散文集《母与子——留给未来的回忆》,尤其是此书封面上,“面对儿子,我常常觉得自己又从头活一遍,抚育着他,同时也在补偿着自己的从前”,这段话让郎平心有同感。这种女人缘,来自于她们内心的相互认同感以及对生活和情感的体验方式。事实上在长达一年的写作过程中,她们之间的默契是通过很多细节来体现的。写作时间非常紧张,执笔者陆星儿压力很大,有时会有些焦虑,但此时的郎平却表现出豁达,并经常跟星儿开玩笑,约星儿出去吃饭,星儿就释然了。而星儿的仔细与委婉的笔调,正合郎平之意。其实,生活中的郎平心很细,她每次回国,都会记着给我们每个人带上礼物。我至今保留着她送我的那件1998年奥运会的纪念T恤,还有那只有郎平和女排几任教练和队员签名送我女儿作纪念的排球。

  不忘三位贵人

  郎平懂得感恩。她一直说,她人生之路上有三位贵人。第一位贵人是北京少体校的张媛庆教练。郎平14岁时,北京少体校的女排教练张媛庆发现了她。当时郎平很瘦,像个豆芽菜。张媛庆看到郎平后,就喜欢上了她,她凭直觉就认为郎平是打排球的料。张指导仔细丈量了郎平的身高和比例,并做了身体和反应测试,决定收下郎平时,却遭到郎平父母的质疑。因为,郎平读书成绩很好,父母的期待是要郎平考进清华大学读书,从没想过让郎平搞体育。可是张指导坚持要收郎平,郎平也想去,最后,郎平的父母作出了妥协,同意郎平试打半年,看效果再定。可郎平是个很能吃苦并有素质的孩子,几个月训练下来,郎平就十分出挑,成为佼佼者。很快就上调北京青年队。在她18岁那年,被国家队主教练袁伟民相中。

  袁伟民就成为她人生路上的第二位贵人。郎平初到国家队时,中国女排的主攻手杨希正当年,杨希长得很像日本影视巨星山口百惠,球打得好,颜值也高,所以她特别受到球迷的喜爱。但袁伟民执意要让郎平打主力主攻手。袁伟民发现郎平有天才般的球感。因为,郎平的身高加上她出色的弹跳力,腿部和腰部、技术和身体的协调性特别好,把技术融入于力量中的扣球,成为中国女排的制胜法宝。郎平高高跃起扣球的动作很完美,所以这个标志性动作,曾作为中国女排五连冠纪念邮票的典型艺术符号而定格。其次,郎平非常能吃苦,因为她身材高,一般下三路动作比如倒地接球垫球等就会比较弱,但是郎平苦练下三路,尽量补上这个短板,不让自己换位至后排时,成为对方攻击的软肋。为此,她不断要求袁指导给加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郎平的思考力,就是用脑打球。对排球运动的理解力,是袁伟民非常赏识她的原因。袁伟民的慧眼和精心培养,成就了郎平的排球成就,事实上,中国女排起用了郎平,才使得中国女排真正登上了世界一流球队的地位。

  第三位贵人就是何慧娴。何慧娴作为体育记者,在中国女排崛起的那几年,不但连续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报道,而且也是中国女排成长的见证者。何慧娴跟郎平接触交流比较多,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她们成了忘年交。郎平20多岁,刚刚成名,也会碰到许多问题,她都愿意跟何慧娴交流,而何慧娴也确实能给出很合适的建议。在早年打球非常紧张之时,何慧娴给郎平提了两个重要的建议,一个是要她无论多紧张要坚持记日记。另一个是建议她学英文。恰恰就是这两个建议,奠定了她走向世界的基础。因为,记日记让她不断思考,尽管她是运动员,但能感受并琢磨袁伟民指导身上那些特殊的东西。同样,她坚持学习英语,为她出国读书、发展,打下了语言基础。当然,这第三位贵人,也是促成《郎平自传》出版的重要人物。

  “我不愿意做官”

  此话我们今天听到,都不会感到惊奇。但郎平在1987年作为功勋运动员退役时,她拒绝这种格式化安排,确实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当年老女排功勋球员退役,都会安排一个厅局级或处级职位。何况这是20世纪80年代,20、30岁,就官至处级、厅级,这很难得。而且按郎平的成就和能力,她如果接受这种安排,她的仕途应该会走得顺顺当当。但她却拒绝了这种安排,坚持选择出国留学。关于此事,郎平曾在写书时说了一件事,因为郎平的地位和名气,被领导安排去做公关,帮女排基地争取一些资源,此事后来被上级误批,郎平感到很委屈,导致她产生放弃仕途的念头。我认为,这个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一个偶然的巧合,看似她是跳出制度化安排,其实是在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自由。按她的人生格局和性格,她不会选择格局太小而自由度太低的职业。事实上,她一直在努力坚持学习英语,这都是为出国留学、走国际化发展之路的一个印证。当她选择出国留学,就意味着要放弃用多年的青春和一身伤病换来的地位、名声等诸多现实利益。事实上,把自己彻底归零、重新出发,这条路并不好走。

  财务不独立,人格不完整

  当郎平到美国读书开始,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现实,开始靠朋友接济到打工挣生活费,让郎平才回到真正的现实之中。现实就是财务不独立,人格就不完整。所以她一切从头开始,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她在书中列出了人生几个重要阶段的收入表:

  她当运动员时,出国比赛一次性津贴15美元;

  1980年代初,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后,她获得了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民币;

  1989年,她选择去意大利摩纳德俱乐部打球,年薪数十万美元。当然,就是在这个时期,她真正体验到为钱打球的艰难和含义。为钱打球不应该视为贬义,为钱打球隐含着一种职业精神,也让人体验到一个真正的职业队员应该具有怎样的职业素质;

  1994年,她在八佰伴世界明星队做教练,年薪20万美元。

  同样,还有一张郎平第一次回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时的一张工资单:(1998年4月,这是她回国当主教练时)职务工资409,岗位津贴260,工龄补贴115,电话补贴50,出差津贴220,交通30,书报27,洗理4,肉价补贴7.5,体委补贴70,……。应发合计1311.50;扣款合计336.95(税金256.95,伙食费80);实发工资974.55。

  所列这些收入,只是从她的经历和体验中,告诉我们,面对和接受现实,活得真实,也是人生的一个境界。

  “我不迷信,但我相信有一种超越自我的力量在暗示我。”

  在郎平的职业经历中,遇到过两个十分难忘的现象。一次是1998年带队打奥运会,与韩国队的一场关键小组赛。比赛前一天,开完赛前预备会回到房间时,郎平发现晒在衣架上的袜子少了一只,四处寻找,才发现失踪的一只袜子挂在阳台外部的栏杆上,一根细细的线飘摇在晚风中。当时,郎平心里一紧,特敏感的她,似乎感受到一种暗示。结果是大家根本无法预料的,中国队输了。因为,当时的中国女排的整体实力要好过韩国队,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队会赢。但队员们却处在普遍轻敌状态中,多次提醒仍然无法真正调整好状态。同时,韩国队已退役多年的核心球员、前韩国队队长张润喜毫无先兆的突然复出。远在北京十分关注此次中韩之战的袁伟民,还差点误了飞机,这一系列似乎不相关的事情,都出现在一个节点上,形成了难以控制的现象。另一个现象就是郎平在当运动员时,袁伟民指导比赛时总喜欢穿那件毛衣,穿破了还是坚持补一补,继续穿。虽然大家嘴上都不说,但心里都认为那是件给球队带来运气的毛衣。郎平在回忆这些经历时,也一再地强调,她是个普通的人,不是神。

  此次奥运赛场,印象最深的是郎平的淡定,尤其是在比赛进入高潮或者是最困难时候,电视画面特写定格郎平,郎平给出的都是十分淡定的神情。因为,她知道当比赛进入高潮或在比赛的关键节点上,胜负就在一念之间。此时,需要的是冷静和自信。虽然,她的这种职业敏感,来自于丰富的比赛和执教经验,但那种急中生智的反应,拿捏十分准确的换人时机把握,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当队员处在亢奋和紧张时,郎平的习惯性动作是两手指脑,这和当年袁伟民带队时,双手指脑的标志性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看似是职业素质,其实是人生智慧。所以她的这种淡定,绝对有人生智慧垫底。正是这种智慧之花的不断开放,自信的郎平才创造出属于她自己的那份自由的天空。

  (谨以此文纪念英年早逝的女作家陆星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作为现象的郎平
新民晚报记忆/星期天夜光杯B06作为现象的郎平 2016-10-23 2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