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上百岁寿星风采录
朱亚夫
■ 冯亚东
■ 王同辰
■ 蔡诚立
  文/朱亚夫

  重阳节前夕,上海2016年“十大寿星”评选结果揭晓显示,上海至今保持着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最高、预期寿命最高等纪录。按照国际共识,称得上长寿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7位。2015年全市沪籍百岁老人共计1751人,每10万沪籍人口中拥有百岁老人12.1位,上海已经进入长寿地区的行列。

  盛世多人瑞,寿星风采美。百岁寿星增多,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祥和的重要标志,是家庭和睦友爱、人丁安居乐业的重要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开心乐观、向往欢度晚年的必然结果。展示和平盛世的寿星风范,有利于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和社会代际和谐。我们现从今年的“十佳百岁风采寿星”中,采摘几朵浪花,以领略其风采所在。

  1 倜傥风流仍如前

  “人已百岁性为迁,倜傥风流仍如前,皓首创新新岁月,冯唐易老老少年。”这首诗是今年当选为“上海市十佳百岁寿星”王同辰先生,在“百岁寿宴”上即席吟诵的。王老是中国仪表材料的奠基人,他诗中的“人已百岁性为迁,倜傥风流仍如前”,充分显示了其“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正如王老的清华大学同学、国务委员宋平给他的来信中说的:他这种为科技奉献一生的奋斗精神,也真正体现出中国科技老人的风采!

  王同辰先生是江苏苏州人。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64年曾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曾历任上海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主任工程师、研究员;上海罗伦高温技术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等;主要研究高温技术和仪表材料,曾首创国内高温电热元件硅磷棒、大膜片、热电偶、超微型铂热电阻、悬浮区熔硅单晶等高端产品。

  那天,我们冒着酷暑,走进了老寿星的居室,只见王老盘腿坐在藤椅上,精神矍铄地招呼我们进来。他上穿一件白色长袖衬衫,下着一条宽松长裤,头发稀疏,前额宽大,双目有神,脸色红润,给人的印象是一位专家、学者。果然近旁的桌上放着王老历年获得的四本科研专利证书。谈起他的科技成果,王老顿时脸上放光,十分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些证书都是他退休后荣获的。原来他退休后,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心一直牵挂着科技事业。86岁高龄开始学习电脑技术,入门了,就迫不及待地上网搜查各种资料,并通过邮件与各界交流。有年去美国的女儿家探亲,半年中不逛景点,竟一头扎进图书馆,在科技资料的海洋中寻觅,为他的钻研课题做调研,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95岁后,连续四年荣获国家聚光集势式太阳能装置、热电堆温差发电等国家专利。真的是所谓“倜傥风流仍如前”。

  谈起王老的晚年生活,他风趣地回答:水不流要发臭,刀不磨要生锈,人还是要多活动。我不赞成安度晚年,人老了,要有所喜好、有所钻研,才能长寿。

  2 参加抗战是我一生的骄傲

  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多年了,当年的抗战老兵至今健在的已经寥如晨星,而年过百岁的抗战老兵,那更加是凤毛麟角,冯亚东就是其中之一。

  冯亚东1914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大学文化,黄埔军校第十九期毕业后,即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军41师从军,为电讯员,负责收发、破译电报,后任中校营长。曾参与了南京保卫战、武汉战役、长沙会战等大小战役30多次。有次,从一封密电中获悉国军要抓捕41师司药、我地下党员于竹新及其他同志,他大义凛然,毅然冒险报信,终于让于竹新及其他同志从虎口安然脱险。抗战胜利后,他退出军界,从事商业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上海洗涤五厂做销售工作至退休。

  老寿星家住在临街的房间两楼,房间并不大,十平方米左右。冯老坐在轮椅上,银发满头,但腰板挺直,精神抖擞,依稀可看到他当年军人的风采。他身穿一件上面醒目印着“1945-2015”字样的圆口白汗衫,长案上放着有关部门赠送的金色牌匾,上面用红字赫然写着“抗战老兵,民族脊梁”。 冯老前几年还能自行行走,曾经重返当年浴血战斗的地方,如今腿脚不便,但依旧耳聪目明,思维清楚,对答如流,写的字苍劲有力。

  冯老年轻时热血报国,为祖国民族解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对此他为之骄傲,把印有抗战字样的汗衫,作为纪念衫、光荣衫,倍加珍惜,从不轻易穿用。他晚年曾多次重返故地,缅怀战友。每每谈起这段经历,他双目放光,全身就来了劲。居委干部小陈补充说,关于他抗战时义救我地下党的事情,“文革”中,于竹新同志曾给予证实,并深为感谢,因此冯老没有受到冲击。冯老笑道:我认为做人要心态平和,知足常乐。我能活着看到抗战胜利,活着看到祖国的日益强盛,于心足矣。

  3 人称 “老玩童”的百岁寿星

  有人说,人老了后会“返老还童”,变得像小孩一样天真好动,故而称老人为“老小孩”“老玩童”等,但百岁老人还会像“老玩童”一样,那蔡诚立先生绝对是其中之一。

  蔡诚立今年已高龄102岁了。祖籍浙江慈溪,年轻时来上海谋生。高中文化,解放后长期在上海市工商联工作, 1976年退休,百岁时老伴去世。育有三女二子,现与小儿子蔡胜观一起生活在四平街道。

  老寿星住在高楼的底层,保安听得我们走访百岁寿星,用手一指,说就在那边,看来老寿星也是社区中的知名人物。蔡老听得门铃声,就从卧室出来迎接我们。蔡老虽然年过期颐,但思维活跃,听觉良好。一般百岁寿星回答问题,往往几个字,最多是几句话,而他是滔滔不绝,乱开无轨电车。更绝的是他不仅会神侃,还是戏曲票友。我们当即请他唱一支。蔡老清了清嗓子,有板有眼地唱起了绍兴大板,词正腔圆,很有韵味。一曲刚完,有人请他再唱一段越剧,老寿星二话不说,果然又来了段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会》,唱得委婉动人,那个浓浓的味道让人浮想联翩。越剧唱完,老寿星问大家还要听啥个戏,说我都会。他的儿子赶紧拦住,对我们使眼色说:老爸有“人来疯”,会越唱越来劲。他告诉我们,平时,老寿星不论在小区散步,还是上菜场买菜,都会被人邀请唱上几段。因此,大家都叫他“老玩童”“怪老头”。

  说起蔡老之“怪”,还有几点,他爱清洁,但一辈子没洗过澡,都是擦身就行;吃甲鱼,只吃“菜花(盛开时)甲鱼”和“桂花甲鱼”;西瓜吃到立秋,嘴再渴,瓜再甜,也不吃了,等等。去年蔡老在家不慎摔倒,造成左股骨骨折。经新华医院手术后,二周就能下地,看着百岁老人能自己迈步,医生也不相信这个奇迹。现在老人恢复良好,生活已能自理,在家中不用手杖行走,外出坐轮椅。即使现在,他也在屋子里坚持走走,自己能够做的事,尽量自己做。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老人记忆力没有减退,子女的电话号码记得清清楚楚,还经常自己打电话与朋友交流。他的退休金存折一直自己保管,逢年过节要给小辈发27个红包,一个也不会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有毒情绪”勿传染
百花争艳 风采依旧
沪上百岁寿星风采录
格言
扫一扫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C01沪上百岁寿星风采录 2016-10-23 2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