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围巾,把青藏高原上的小村庄与法国时尚T台连在了一起。13年前,22岁的美国姑娘德清带着相机到甘南藏区寻根,被高原之美吸引,她在这里创业,将传统手工艺带到巴黎秀场,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向世界展示着世界屋脊的匠心。
直通巴黎秀场
“把围巾蒙在仁多玛上空,一掀开,一切都不一样了。”仁多玛的牧民这样形容村庄的改变。在一个美国女子的带领下,一条围巾把青藏高原上的小村庄与法国时尚T台连在了一起。
大字不识几个的牧民被派往柬埔寨学习织造手艺。那些曾经捡牛粪、挤羊奶的粗糙的手,如今每年织造出上万条牦牛绒围巾——它们挂上国际知名奢侈品标签,每条价值上千欧元,顺着村里去年才刚硬化的公路,直通巴黎时尚秀场。
订货商从世界各地飞来,拉到多少“洋客人”,成为出租车司机炫耀的资本。就连被酥油茶味道浸泡千百年的村庄,也开始飘出咖啡香。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的仁多玛村,牧民不用为采购日用品花3个多小时往返城乡。这个有着1500多人的青藏高原上的村庄,冒出4家饭馆和10多个商铺。
摇着转经筒的老人谈论着这个美国女子“把恶劣的环境改变了”;往返城乡的货车司机等在工厂门口,只为“远远看一眼美国人”;这里飘着关于她的传说,比如“嫁给了当地藏族人”。
“我们想创造一种产品连接世界,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让创造者为之自豪。”美国女子德清·雅诗整理着手中的十几条围巾。2007年,她的母亲在仁多玛村投资生产牦牛绒围巾,工厂取名“诺乐”,藏语有“牦牛”“财神”之意,德清出任CEO。
最特别的模特
临近新年,德清筹划为新款围巾拍摄广告。这天上午10点,德清带着模特降央卓玛来到一户牧民家,拍摄地选在羊圈里。
降央卓玛是一名缝纫女工。平日上午,她和70多名藏族女性一起进入车间工作。染房里腾起白色蒸汽,纺车吱吱呀呀地转起来。降央卓玛穿着网购来的雪地靴和羽绒服,开动缝纫机。
每隔一段时间,这个25岁的藏族姑娘就会停下手里的活计,摇身一变,成为德清镜头里的模特。无需化妆,绯红的脸颊由高原着色。她披着新款围巾,为自己创造的产品代言,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的宣传照上微笑。
当德清把三脚架和相机搬进羊圈时,围墙外已聚集了许多牧民。他们握着赶牛的鞭子,围观这个摆弄设备的美国女子。
故事始于寻根之旅
13年前,美国人德清·雅诗带着照相机第一次来到仁多玛时,也吸引了这些好奇的打量。
那一年,22岁的德清到甘南藏区寻找“故乡”,她的父亲是西藏人。飞越上万公里,带着一台相机,这个美国姑娘穿着一件T恤在仁多玛村落脚。
夏季依然寒冷的高原逼得她裹上藏袍,城市生活瞬间被没有厕所、自来水的藏地生活取代,她在牧民家一住就是几个月,拍下经幡白塔、田园牧歌,也感受到这里的贫穷、疾苦。
“带着这些影像回美国,也许我会出名,但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德清放下相机,转而去完成母亲交待的任务——寻找牦牛绒。
她的母亲是法国人,从事了20多年纺织品贸易。母亲告诉她,藏地牦牛头颈附近的纤细绒毛,保暖性能佳,但当地牧民从未认识到它的实际价值。德清决心将原材料加工为附加值更高的围巾,让传统手工艺给这片土地带来生计。
“你甩手走掉怎么办?”这样的想法在世代以放牧为生的藏民中占了主流,关于围巾的构想,当地人并不买账。
德清挨家挨户拜访,有时干脆睡在牧民家。白皙的皮肤染上高原红,看上去就像当地藏族姑娘。她把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拉萨藏语扭成了当地安多藏语。花了两年时间,她终于打动了几户牧民。16人的团队在2007年组建,一个藏地围巾作坊在支起的帐篷里开工。
重新定义“奢侈品”
年轻的德清带着样品到巴黎探路,联系了几十个品牌挨家拜访寻求合作,这些大牌给她的时间寥寥。每天出门前,她都要反复练习去拜访时的“台词”。
世界屋脊之上的村庄,帮助德清定义着“奢侈品”。藏人身上的配饰世代相传,阿妈缝制的藏袍里藏满故事。时间让物件拥有生命。
围巾也用这样的匠心出品。围巾选用的牦牛绒来自藏地两岁大的牦牛,一条中等长度的围巾,需要4头小牦牛贡献牛绒,整整7天才能织成。
几家奢侈品品牌被来自青藏高原的匠心打动,仁多玛开始和世界做起围巾生意。曾经捡牛粪、挤牛奶的双手,拿起纺锤、熨斗。围巾的织造者变身模特,站在镜头前,向世界呈现一个小村庄所创造的价值。
这天,德清以羊圈为背景,布置出“当东方遇见西方”的主题。
一只用作收集牛粪的筐里盛满牦牛绒,放在欧式桌子上。降央卓玛拎起纺锤,摆出捻线的姿势。一条围巾顺着她的肩膀垂在腰间。一年前,她还不敢面对镜头微笑。
德清按动快门,围观的牧民扒着围墙、踮起脚尖。“这种装粪的筐,也能拍?”人群传出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