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科创上海
     
本版列表新闻
华东理工大学“超级科研团队”交成绩单~~~
华东理工大学“超级科研团队”交成绩单~~~
华东理工大学“超级科研团队”交成绩单~~~
     
2017年02月2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东理工大学“超级科研团队”交成绩单
4年发表7篇《自然》子刊论文
张炯强
  4年,7篇《自然》子刊论文,1篇《德国应用化学》论文,这个成绩的创造者,是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化桂教授带领的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课题组。除了这份成绩单,组建仅8年的课题组,还培养出了一批科研新秀:以第一作者在《科学》上发表论文的青年教师张波,以第一作者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获得上海市长奖的师资博士后侯宇……

  这个超级科研团队,是如何炼成的?

  在杨化桂课题组,学生和老师在科研面前是平等关系,共同拟定实验方案、解决难点问题。杨化桂教授的学生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如今的20多人,杨老师坚持每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指导。

  在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里,描写了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潜水艇——鹦鹉螺,靠提炼海水里的钠制成电池来发电航行。 “用水发电”何时能真实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这正是杨化桂课题组科研的方向之一——利用太阳能光/光电/电催化过程,分解水制取氢气燃料以及还原温室气体CO2制取甲醇、乙烯等工业原料。

  课题组的另一研究方向,是为新型太阳能电池实现广泛工业化的进程提供助力。成本、效率、稳定性,是制约太阳能电池工业化的三大关键因素。杨化桂课题组针对三大难题一一进行破解:用Fe2O3催化剂,以替代价格昂贵的白金;制备一种反蛋白石结构的氧化钛阳极材料,将电池的光吸收效率从11.00%提升到13.11%,将电池转化效率提高到15.71%;首次将一类有机分子组装到钙钛矿表面,实现钙钛矿材料表面分子结构的调控,大幅提升了钙钛矿层的湿度稳定性。

  “科研就是在沙子里淘金子”“我们现在做的成果,放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来看,会不会是噪音?”“我们用着国家项目基金,就要做为人类发展谋福祉的事情”……杨化桂教授经常冒出的“经典妙语”,听在学生人间耳中,俨然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聚焦/新民环球
打造探究深海的“兄弟连”
传统经典设计让人着迷
4年发表7篇《自然》子刊论文
新民晚报科创上海A084年发表7篇《自然》子刊论文 2017-02-27 2 2017年02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