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英小姐”
茅盾在1978年出版的回忆录的第一章中,就写到了进入商务印书馆的经历,可见商务印书馆在其心目中的位置。
“商务印书馆是茅盾出大学校门后工作的第一个地方,在此期间,他结婚生子,之后又主编了《小说月报》,创建了文学研究会,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今年1月出版的《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一书作者,茅盾研究者钟桂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在这十年中,沈雁冰(茅盾)参加了共产党,成为现代文学作家中最早入党的人。十年中,他结交了许多文学名人如周作人、鲁迅、郑振铎等,还结交了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因此,这十年是他最后成为文学巨匠的起步阶段。”
从1921年共产党成立一直到1925年底离开上海,茅盾一直担任党中央的联络员,“因沈雁冰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全国各地的作者都会写信来,党组织便利用这个特点,通过沈雁冰转交各地党小组写给党中央的信。这些信以‘沈雁冰收’掩人耳目,里面提到的‘钟英小姐’之‘钟英’即‘中央’的谐音。”钟桂松说。
译作不少
《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书中透露了一个细节,沈雁冰当时在北京大学念的是预科,念了三年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其继续深造,毕业前他便找了财政部负责发行国债的亲戚帮忙,因后者与商务印书馆有业务往来,便把沈雁冰介绍给了有求于自己的“商务”北京分部,此后沈雁冰便被推荐到了“商务”上海总部张元济处。当时双方约定有“试用期”。沈雁冰在“商务”的第一份工作是为函授学生批改英文考卷。有一次,他无意中翻看同事带来的新出版的《辞源》,认为有多处需要商榷,于是提笔给张元济写了信,指出其中的问题。此举得到了张元济的赏识,便把他调到国文部跟随孙毓修编书。此后,沈雁冰得到了许多学富五车的老先生的赏识,这个阶段,他的稿费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也随之改善。
茅盾的创作从翻译起步,曾经出版过《茅盾译文全集》共10册,其中有8册是在商务印书馆期间翻译的,作品类型包括科学小品、国外戏剧、散文、诗歌,还从事文学批评。虽然他的小说创作是从1927年开始的,当时他已离开了“商务”,但显然,之前在“商务”的翻译对其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交往点滴
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年纪尚轻,对胡适这样的文化名人其实是仰视、敬重的。商务印书馆邀胡适来沪担任编译所主任时,茅盾才25岁,在整个“商务”中并不冒尖。对于《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胡适对年轻的茅盾时有指导,胡适回京后两人还保持着联系。钟桂松说:“据茅盾在1978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所述,他对胡适的印象并不佳,认为‘胡适是中西合璧的混合物’,显然已没有了《起步的十年》所收录的信中所透露出的敬仰之情。”
《小说月报》在茅盾接手前发行量已跌到了2000份,处于继续生存还是被撤的边缘,商务印书馆因此甚至赴京招贤,北京方面的人推荐了已在《小说月报》编辑栏目的沈雁冰,1921到1922年,茅盾担任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将其改变为新文学杂志,并吸纳国内新文学家参与其事,引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使《小说月报》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文学第一刊。《起步的十年》一书中还写到了茅盾和周作人的关系,1921年、1922年前后,即茅盾主编《小说月报》前后,他与周作人的关系相当密切,来往信件颇多,除了约稿,茅盾也向周作人诉说思想上的苦恼和私人事情。彼时,周作人在北京,茅盾在上海,两人未曾谋面。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