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政府所好,蹭“政治热点”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这类政治意图明显的作品往往得不到市场和观众认可,《人民的名义》目前豆瓣评分却高达8.8分,双网收视率第一。但成功,并不如看起来那么容易。
50家投资方先后“逃跑”
尽管最高检影视中心是项目发起方之一,但在具体项目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剧本创作、演员寻找还是资金筹借,都与其他商业项目无异。尤其,涉及“高层反腐”这样一个特殊性题材,反而让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多了许多不确定性。据总制片人李路透露,在为《人民的名义》码局的过程中,他接触过的数十家大公司,包括了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出于对严格的审查制度、高昂的制作成本和日益年轻化的观众群体的担忧,有超过50家投资方都在不同阶段“逃跑”。 最后,决定投资这部电视剧的毫无例外都是电视剧行业的新手。而项目进行过程中的2000万资金缺口,还是靠李路跟几个老熟人以拆借形式“要”来的。“最后一笔资金,在拍摄十几天后才到位”。所幸,《人民的名义》正在享受高风险带来的高回报。《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便牢牢占据双网收视率第一。
“赵处长”吃了六碗面
《人民的名义》一开播就受到热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前两集里侯勇奉献的精湛演技。这是一个依托国家能源局落马官员魏鹏远真实案例改编的角色,侯勇饰演国家某部委处长赵德汉,穷苦人家出身,平时住在机关房改房的旧筒子楼里,每日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对自己的母亲也不过每月寄给300元生活费。面对反贪人员,败露之前侯勇扮演的处长表现得异常镇定,言之凿凿;败露之际,他吓得走路都腿软了,被架着踉踉跄跄走进了别墅;败露之后,侯勇无助、悔恨,害怕到变形的脸,还有那句“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为观众生动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小官巨贪形象。据报道,为了拍好吃面那一场戏,侯勇来回吃了六碗白水面,什么味道都没有。但观众在荧屏前看到的是一个手捏半颗蒜,唆着面条,满嘴党性和人民的清贫处长。
狠狠地接了一把地气
其实,围绕这次抓捕,2.3亿元的现金墙,花式点钞,烧坏点钞机等现实中真实的细节桥段,也是吸引眼球所在。换句话说,《人民的名义》用艺术的手段,白描了当前中国腐败与反腐败的残酷较量,狠狠地接了一把地气,好看耐看。
比如,开篇侯亮平与陈海两地协同作战,抓捕贪官,但陈海就遭遇了中国式的汇报与会议的拖沓与低效,抓捕一个副市长需要向省委书记汇报,而围绕这个腐败市长,各方力量开始不动声色地角力。于是,反腐群体,腐败高官,改革派官员,懒政派官员跃然荧屏,入木三分。又比如,《人民的名义》这一次将反腐尺度大胆地突破到了副国级。剧情还未展开,但从同名小说来看,周梅森很好地展示了作家的技巧。作品中副国级领导叫赵立春,是个“赵家人”,是前省委书记,还有个坑爹的赵公子,扶植了一批“秘书帮”嫡系。而另一派“政法系”官员,以高育良、祁同伟为代表,也背靠着这位老领导,上演贪腐大戏。
个别剧情略显拖沓
令人遗憾的是,在开播数日后,《人民的名义》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拖沓了。比如,描写侯亮平和他妻子即将告别的那段,又是喝咖啡,又是做饭,又是买衣服,又是套“情话”,把小说中寥寥几句交代清楚的背景,硬生生撑了大半集。比如,侯亮平在汉东的“新家”做饭,和下属林华华聊天用去了十多分钟,不仅于剧情推进作用不大,一个下属没大没小胡乱评说领导的个人生活,也不太符合中国基层官场的生态。比如大风集团董事长蔡成功从第8集起声称要举报,到了第9集,他依然不肯说话,非要见侯亮平,直到10集结束,他才完成举报。而中间除了和市公安局抢人,并没什么岔子,无非就是突出他的心理矛盾和对别人的不信任感。所谓拖沓,就是用与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关系不大的情节来填充时间,却影响了故事的进程和节奏。《人民的名义》豆瓣评分从开播首日的9.1分跌落至8.8分,可见一斑。
本报记者 孙佳音
马上评
细节和真实的力量
又不得不提起赵德汉处长的那一碗炸酱面。从第一集的5分钟51秒开始,赵德汉开始在镜头下吃面,到21分钟51秒他不得不被陆毅扮演的侯亮平处长带走而放下手中的筷子,赵德汉的这碗面在电视剧里整整吃了16分钟都没有吃完。有观众质疑说,这碗面就那么经吃?其实在我看来,这正是《人民的名义》的细节制胜所在。一来,最高检察院找上门来,赵德汉虽强装镇定,但已是惊弓之鸟,心里有事便吃什么都不香,何况心里有鬼;二来,有一个更绝妙的细节,赵德汉后来说汤都冷了,稍有北方生活经验的观众都知道,面汤就着面条喝,有利于消化,紧张和忐忑让这位赵处长只顾吃面忘记了喝汤。
听说,周梅森早年有一部作品发表后,竟然遭到了当地40多个厅局级干部联名起诉,认为其在影射诽谤他们。还听说,这次《人民的名义》选择拍摄外景地时,江苏某县级市领导先是盛情相邀取景,结果拍摄过程中,这位领导一看剧本,发现里面的很多故事该县也有现实版本,吓得中止了拍摄。
《人民的名义》能够打动观众,我想,正是因为细节和真实的力量。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