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后,徐燕申请的“南京锦号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便审批完毕。尧化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等证照正式下来,我们会快递给她。”
全国首份“不见面”审批的营业执照由此诞生。这也是江苏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一幅小小的剪影。
据悉,南京首创的这种“不见面”审批模式,将在江苏省推广。
不推一扇门
盖92个公章,交53笔费用,找23个中介审查审图评价评估,提交300多件材料,耗时1年以上,企业才能上1个项目……江苏省编办历时半年、走访近2600家企业“问诊”出的上述类似问题,说明了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之迫切。
“不见面”审批成了破解上述难题的有力“武器”之一。“不推一扇门、不见一个人、办成所有事”是江苏政务服务目标,也是江苏省行政审批改革初衷之一。
栖霞区区委书记邢正军说,栖霞在个体、企业登记注册领域率先试点“不见面”审批改革,自主开发应用“市场主体不见面审批系统”。在“信用准入审批系统”中,通过视频对话、人证核对、电子签名、手机验证等方式,及时查验“不见面”审批中申请人真实身份和真实意愿。
哪些事项可以“不见面”办理?栖霞区通过权力清单标准化建设,梳理出区、街两级公司登记、施工许可证发放、社保证明打印、市民卡挂失、二胎准生证办理等182项“不见面”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其中网上审批服务事项78项。
代办来“跑腿”
有需要办理的事项,如果网上暂时不能办也没关系,“可以选择代办”。栖霞区一位残疾人在办理个人事项时,打一个电话,代办员就上门办理。在该区公布的182项“不见面”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中,104项可“代办、陪办和上门办理”。企业需要办理手续,但并不熟悉政策、流程等,亦可向街道等部门申请代办或陪办。市民只要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我的栖霞”官方微信等,就可在线咨询、下载查询,完成预审和预约服务。
邢正军说,“不见面”审批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栖霞区率先推行的受理权、审批权相分离的全科政务改革。去年栖霞区9个街道全面推行“全科政务”模式,把“一人一窗办一类事”的传统模式转向“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全科模式,形成“前台受理”与“后台审批”相分离。
阻断利益链
“‘不见面’审批,不是政府偷懒,减少服务,而是减少企业成本,减少权力寻租。”江苏省编办主任俞军说,现在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要盖92个公章,每盖一个章大概要经过4道关卡,就有四重成本,不排除存在一些权力寻租,滋生了腐败。按照行政许可法,只有行政机关才有许可权,但现实中却形成行政机关设法立权+事业单位审查评估+行业协会考试认证+资质企业垄断收钱的“套娃结构”,构成一个利益链。
“不见面”审批改革,是在动相关部门的“奶酪”,阻力在所难免。
“但再难也要啃骨头。”俞军说,江苏省路线图是“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能不见面则不见面,不能不见面就在手机端‘不见面审批系统’办理,手机端办理不了就用快递。”尽量简化老百姓和企业办事程序,“复杂的事,政府自己要办好,不要推到老百姓头上。”
据悉,按照路线图,江苏省市县年底前要拿出“不见面”事项办理清单。
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