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逝世一周年之际,“梅派暨梅葆玖先生表演艺术”纪念活动在沪举行。5月14日“梅骨兰心——梅派暨梅葆玖先生表演艺术”清唱纪念演出在兰心大剧院唱响《玉堂春》《太真外传》《穆桂英挂帅》等梅派经典剧目。
昨日,京剧名家、梅派弟子及戏曲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在缅怀感慨梅葆玖高尚品德和艺德的同时,梅派的艺术传承和创新发展也成为探讨焦点。
梅葆玖——
晚年后才创新
京剧的传承和创新,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也是始终摆在京剧人面前的难题。尤其是如今,戏曲环境早非梅兰芳等京剧大师所在的鼎盛时期,传承和创新的比例、时机、分寸和火候,都是决定一部新编京剧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
梅葆玖初学梅派代表剧目《苏三起解》,父亲梅兰芳就曾郑重告诫:“别把老师教你的戏自己就变了,你还没到那岁数。”到哪个岁数可以改,梅兰芳没说。于是梅葆玖守着父亲的教导,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继承,唱梅派的本家戏。直到晚年(60岁后),才搞了一个创作,就是京剧《大唐贵妃》。
“搞《大唐贵妃》是梅葆玖自己的心愿。”该剧编剧、著名戏曲理论学者翁思再说:“创作初期,考虑过许多当代知名作家,如王蒙、贾平凹,但他们都以‘戏曲太专业’为由婉拒了。”翁思再是在梅葆玖的鼓励下开始创作的,过程中,他谨记梅葆玖的嘱托“移步不换形”,以《太真外传》为基础,重新构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唐贵妃》:“这其中蕴含了梅葆玖先生对艺术追求理性思考的抉择取舍。”
导演郭小男在梅葆玖逝世一周年之际,撰文感慨:“(梅葆玖)先生晚年励志变革,忍隐压力甘担风险地尝试创新,为了让梅派艺术适应时代需要,大胆坚定地从梅派演出样式的本体实施改革。面对不同的声音,先生选择聆听,并加以汲取,修改。但该坚持的他也不让步。”
男旦艺术——
接棒就是胜利
如今,梅派第二代核心人物梅葆玖已经离开,梅派弟子们面临的是比师傅更为艰巨的传承和创新的任务。在京剧早已过了梅兰芳时代的鼎盛辉煌,又不具备梅葆玖这样自小长在大师身边的优势,当代梅派传人又该何去何从?
“坦率的说,我现在不会去想创新的问题。作为当今舞台上屈指可数的梅派男旦演员,我能接棒,就是对师傅最好的交代了。”梅葆玖弟子胡文阁快人快语:“男旦作为中国戏曲特有的艺术样式,有着女旦难以展现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师傅曾不止一次和我说,你的能力和所学,不及李胜素、史依弘等梅派演员,但我却在你身上花了最多心血,不为别的,就是为梅派男旦这一脉。”
胡文阁如今一登台,就有人赞叹“就像看到了又一个梅葆玖”,这一度让他很自豪。可是在 《贵妃醉酒》最后一次彩排时,师傅(梅葆玖)却明确指出:“你太像我了。你的道白、身段跟我一模一样,这个不可以!”并勒令胡文阁近期不要再看他的录像,而是多看看梅兰芳的电影资料,去找一找灵感。梅葆玖担忧,一味模仿会为胡文阁带来瓶颈。“师傅希望我继承的是梅派艺术,体现的是梅派神韵,而不只是梅葆玖。”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