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来决定失智患者如何告别人间
张玉蛟
■ 琼瑶和丈夫平鑫涛
  ◆ 张玉蛟

  近日,79岁的琼瑶在是否放弃救治失智丈夫的问题上,与继子女在网上开辩。当深爱的家人出现失智、癌症晚期等情况,该如何与他们告别,是如今老龄化社会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二战后的婴儿潮使美国提早中国几年进入老龄化进程,看看美国家庭又是如何处理这些老年化疾病带来的困惑的。

  作为一个在美国从医30多年的华裔医生,我时常能感受到西方文化与中国观念的碰撞。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不愿意提及与病痛、意外、失智相连的话题,觉得晦气。但是琼瑶家庭纠纷带来的烦恼,再一次提醒我们,与其告别人世前把自己和家人置于一个残酷的处境,何不我们更加主动地去面对它,想办法去解决它,看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我们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谢幕呢?

  提前思考自己的意愿

  在美国,政府和法律工作人员都发出倡议,尤其是建议老年人,在身体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明确一个“指定人”。这个“指定人”可以在他们失智或者不能为自己的前途和身体做决定的情况下,为他们做决定。指定人可以是他的配偶,子女,也可以是亲戚朋友,还可以是专业的律师。指定人的指定建议最好进行公证,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怎样才能确定病人失智了呢?通常来说,病人最好在清醒时就指定某个医生来诊断自己是否失智。如果病人之前没有指定医生,则需要两个医生同时做出“病人确实失智”的诊断,才能把医疗决定权让给指定人。

  除指定人外,美国的法律界人士还鼓励老年人要自己做一个生前预嘱。即在神智清醒时写明,在你出现失智的情况下,你希望人们怎样对待你的身体。是不是接受急救?是不是接受插胃管?是否接受插气管?是否接受电击心脏、人工复活等等。在做生前预嘱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明确回答这些问题。这也迫使人们在清醒的时候,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的意愿:当某一天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怎样离开人世。

  除去生前预嘱,人们也做遗嘱,即死后如何分配财产和做其他的安排。生前预嘱和遗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前预嘱要面对的问题是,当一个人还未过世但已失智或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人们该如何对待他的身体以及财产问题。遗嘱则牵涉到过世后如何处理遗产和其他相关事物。最理想的状况是,人们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既做好自己愿意多大程度上接受医学治疗的临终预嘱,也做好涉及财产分配方面的遗嘱。

  谁有权利做最后决定

  对于做了生前预嘱的人,在美国的情况是,人们会严格地执行他的生前预嘱。如果说病人没有生前预嘱,也没有指定人,那这种情况下在美国又怎么处理呢?到底谁有权利做最后的决定呢?

  实际上美国专门有一个Adult Healthcare Consent Act(成人健康管理知情同意指令),来指导谁最有权利替病人做处理,做决定。

  第一个最有权利做决定的是配偶。之所以选择配偶,是因为配偶在双方长期的生活中,对另一方的的习惯,价值观会有比较深的了解。知道伴侣在失智后更愿意怎样活着,他或她是不是希望插管或者人工复苏。配偶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保持一致的可能性相对要高一些,因为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共同创造了这个家庭。

  如果没有配偶,第二个选择是子女。法案对所有的子女一视同仁,一人一票,并且要求子女要有共识之后,才能做出决定。排在子女之后的是父母,父母也要有共识才能做出决定。排在最后的是兄弟姊妹,如果有多个兄弟姊妹,也需要彼此之间达成共识。

  从美国的法律程序来说,它第一个希望病人自己有生前预嘱,有一个法律指定人。如果此人同时还留有遗嘱,这是最佳的状态。这样避免病人失智以后,亲戚之间不同意见所导致的感情的破裂,以及财产的损失,这些都是不必要的痛苦。

  在美国,万一事发突然,在患者没有法律指定人也没有生前预嘱或遗嘱的情况下,那就按配偶第一,子女第二,父母第三,兄弟姊妹第四的顺序来做决定。 

  无论一个国家的文化习惯如何,其实人性都一样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主意是正确的,也有自己的私心。因此按照法律程序来操作,就少一些争论,少一些伤害。

  尊重病人的遗愿

  我在美国做了30多年的医生,我将自己经历的两个不同例子,给大家分享。第一个故事是一个心脏病的病人。他生前没有指定人,也没做生前预嘱。当他突然心脏病复发,在要不要给他做心脏复苏和人工呼吸的问题上,他太太与他和前妻的子女就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子女觉得不想让爸爸受苦,不希望继续人工呼吸。而太太呢觉得,他能活一天,就让他多活一天。这使得家庭内部出现很大裂痕,一直到这家人在追悼会的发言,都让人感觉到有明显的火药味。

  另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个癌症病人。他得了晚期肺癌后,明确了他的指定人(妻子)。同时,他也列了他的生前预嘱:“如果我出现生命垂危,我不希望接受人工插管,不接受人工的心肺复苏或人工的营养喂养,希望大家让我平静地逝去。”有了这个生前预嘱,在病人出现临终前是否需要抢救的情况时,应他爱人的要求,我们让这个病人回家了。回到家以后,病人不久就去世了。

  突然有一天,这位病人的爱人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我的门诊室。我当时其实有一点点紧张,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在病人去世后特意来找我。我在会客室和他们见了面,他们穿得像过节一样,我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没想到患者的太太却和我说,他的先生一个星期前去世时,走得很安详。患者在去世前,有生前预嘱(不接受任何人工的复苏),也有遗嘱(死后要感谢所有医治过他的医生)。所以他太太和两个孩子就是专门来感谢我的,除了感谢的语言之外,他们还送来一个茶杯作为礼物。礼物虽小,也并不贵重,但是他们说,“您的工作很辛苦,希望您工作期间别忘了多喝水”。我非常感动,至今这个茶杯我还在办公室里使用,看到它就是看到了病人的感谢之情,内心非常温暖。

  如此动人和完美的人生谢幕,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呢?一个人的离世,不必要总是那么凄凄惨惨,撕心裂肺,闹得一家人长时间得不到安宁。

  作为一个肿瘤专科的医生,我诚恳地呼吁大家:每一个人都会不得不面对死亡,与其忌讳和回避,不如早些做好准备。越早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安排,以后就越能少一些纷争,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平安和理解。

  (本文作者为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胸部肿瘤临床放疗主任)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别报道
   第A03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别报道
   第A04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别报道
   第A05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连载
   第A29版:阅读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新民旅游
   第A3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第A45版:旅游资讯
   第A46版:旅游资讯
   第A47版:旅游资讯
   第A48版:旅游资讯
   第A49版:旅游资讯
   第A50版:旅游资讯
   第A51版:旅游资讯
   第A52版:旅游资讯
谁来决定失智患者如何告别人间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29谁来决定失智患者如何告别人间 2017-05-16 2 2017年05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