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他对本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研究这门大学问的心得:走出去,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一带一路”,然后学会“讲故事”。
研究需要“走出去”
走出去,才能看到刻板印象之外的东西。陈晓晨很相信这一点。他认为,在书斋与数据之外,用综合和实践的方法“走出去”需要被看到。
尼泊尔,这个充满原始神秘感的国家陈晓晨到访多次。首都加德满都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商业街叫泰米尔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里是西方背包客和登山者青睐的度假地。
陈晓晨说,电影《绝命海拔》中,攀登珠穆朗玛峰标准流程的第一步,就是在泰米尔街上找个小酒馆讨论攀登计划,顺便采购户外衣物与装备,价格便宜。
近年来,改变悄然发生。陈晓晨发现,街上的户外用品店还在,但明显让位给更多的特产店,卖羊绒、宝石、茶叶与咖啡。
“西方游客仍然不少,但街上更容易听到的,是操着各种方言的中国游客。”他回忆道。兰州拉面这样的中国地方小吃在街上生了根。支付宝、微信已经传播开来,普及似乎指日可待。国内的主要快递公司也已经在泰米尔街上落户,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将货物寄回国内。
陈晓晨的尼泊尔导游朋友拉梅什是中国游客经济的受益者,如今正尝试用中国的社交媒体“找生意”。其他很多尼泊尔人,虽然也想过好日子,但往往也害怕新事物。而这,正是对学者的考验。
“当地人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正是做‘一带一路’研究的学者需要知晓的。”陈晓晨说。
用故事讲“一带一路”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有一套《“一带一路”故事”》丛书,共七卷本,六种语言。在陈晓晨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讲故事,告诉外国朋友,‘一带一路’是什么,怎么做。”
书本之外,陈晓晨自己就是“一带一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在长期研究中,陈晓晨有这样一种感觉: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理论和概念太艰涩,民心要“通”更需要“讲故事”。
陈晓晨认为,用故事讲“一带一路”,有三重“意境”。
第一重,是关于发展的故事。那是“一带一路”的核心故事。“有很多含义,比如明天比今天过得好,明年会比今年过得好,远方比此岸过得好。”第二重,是关于奋斗的故事。要把付出和回报,个人努力和未来前景联系起来。第三重,讲未来、讲明天、讲远方。既有愿景,又有具体的实施路径。“对于这种导航的思维习惯,是中国可以带给世界的一种方式。”
今年3月,陈晓晨在加德满都法学院做过一场演讲。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他与他们分享了“梦想、家乡和远方”的故事。陈晓晨记得自己很认真地对学生们说:“我们都可以有梦想,可以为家乡出力,而不是仅仅从这个国家出走。”
特派记者 吴宇桢
(本报北京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