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中海枢纽港
“‘一带一路’给上海港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港集团总裁严俊介绍,上海港连续七年保持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世界各大班轮公司都在上海港开设了到20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航班。
上海港每月的国际航班数超过1300班,是世界上港口航线密度最大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从其整个分布来看,又恰恰是整个上海港航线密度最广的区域,覆盖了亚欧航线、中东航线、非洲航线、东南亚航线。“从上海始发的航线,绝大部分都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轨迹上。”
作为联通各国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运营者,港口类企业率先张弓布局。试水海法湾项目,正是上港集团加大“新丝路”布局的重要一步。记者了解到,以色列正计划建设一条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高铁,建成后的海法新港就处地中海与红海货运通道的中心位置,来自亚洲的海运货物可以绕过苏伊士运河,直接通过铁路转运至地中海海港,再转运至欧洲。届时,以色列将成为中国出口欧洲市场的贸易通道,不仅将减少对苏伊士运河的依赖,而且缩短运输时间。
“投资海法港之后,可以连成一个更加密切的物流网络。海法港将成为上海港连接欧洲的桥头堡,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严俊介绍,上港集团将利用多年积累的港口管理经验、管理技术以及和诸多航运公司建立的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将海法新港打造成地中海的枢纽港。
期待建立合作机制
上海港去年完成货物吞吐量7.02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713万标准箱。上港集团副总裁丁向明介绍,通过上海港的投资建设以及未来的运营,将进一步提升所在地区的港口吞吐和辐射能力。
记者了解到,上港集团计划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0多个国家的50多个港口召集起来,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港航合作论坛机制,希望通过合作机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专用航线。
此外,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上港集团还将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市场,深入布局国际化战略。未来,上港集团将继续以投资、合作和管理输出为手段,打造“一带一路”核心港口纽带,助力沿途国家经贸往来。
洋山港区智能迎客
洋山深水港区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港区之一,拥有国际航线80多条,每天有4.5万个集装箱在这里装卸转运。刘舒逸干桥吊司机13年了,在近五十米的高空上,他可以同时吊起两个集装箱,准确完成装卸。对他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是码头等船,现在变成了船等码头。现在活儿越来越多,停靠的船也越来越大。
对上港集团来说,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企业要深入改革,转型发展。2017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将基本建成。建成后的洋山四期将全面实现“智能装卸”和“零排放”。据严俊介绍,在码头建设推进中,远程操控桥吊、全自动轨道吊、无人驾驶自动导航AGV等成为重点。而自动化码头的操作系统和调度系统都来自于上港集团的自主研发,其中码头的装卸设备将全部采用智能化和全电力驱动。建成之后,洋山四期码头实现智能装卸,增加整个码头的利用效率。相对于传统码头,实现自动化运转后,码头也将更为安全、高效和可靠。
“港口企业单纯依靠码头服务赢取高利润的日子很难维持,我们必须坚持多元经营的战略,为主业提供支撑。”严俊介绍,近年来,上港集团加大国有企业核心资产核心业务对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沿产业链、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和横向相关多元化,提升服务经济发展,促进贸易增长的综合服务能力。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