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你不能说它错,但怎么读都觉得不对劲。
比如,某门户网站地方频道官方微博,近日发布了一条新闻,先打了一个话题标签,#女司机醉驾比例高#,标题是“长沙每天65名‘酒鬼’被查 女司机醉驾比例高于男性”,再往下看:“2月28日至5月9日,长沙交警共查获酒后驾驶3872起,醉酒驾驶642起,平均每天65起。其中女司机酒驾62人,醉驾17人。涉酒驾驶绝大多数为男司机,但从醉驾占查获涉酒驾驶数的比例来看,女司机明显高于男司机。”
这条新闻的话题标签和标题,都足够抓人眼球,一是被黑得很惨的“女司机”,本身就常常引发大量围观,二是“女司机醉驾比例高”的结论,与人们“男性饮酒比例更高”的日常印象不符。
然而,看完整条新闻才发现,所谓“女司机醉驾比例高”,其实是“醉驾占查获涉酒驾驶数的比例”,并非“醉驾女司机占所有女司机的比例”,也不是“醉驾女司机占所有醉驾司机的比例”。实际上,警方查获的这3800多起酒后驾驶中,98%以上的酒驾司机、97%以上的醉驾司机为男性。新闻中虽也提到“涉酒驾驶绝大多数为男司机”,但只是一笔带过,重点还是在“女司机”身上,并冠以充满歧义的话题标签和标题。
从这条新闻展示的数据看,女性司机在酒驾司机中的占比可以说极少,却得到格外“厚爱”,都要归功于撰写者和发布者抓重点的“艺术”。如前所述,把重点放在“女司机”身上,既迎合了对女性司机的偏见,傍了“女司机”这个热点,又与人们的日常印象形成“冲突”,达到“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效果。
这条新闻果然引来大量关注,当然,也引来大量不满。只是,撰写者和发布者未必如评论者所言,是“厌女症”作祟,而是知道哪一类话题容易带来“流量”,即使是负面评论。
一条新闻,在解读事实时有所侧重,这很正常,问题是抓重点的标准是什么。以关注和“流量”为唯一标准,甚至刻意制造争议,当下并不少见,“女司机”只是不幸屡屡“中枪”的一例。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新闻媒体的定力就尤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