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科艺T台/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彩“天地” 快乐“成长”
袁征
“我的天地我做主”体验型课程之攀岩
“我的天地我做主”体验型课程之蛋壳画
  文/袁征

  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闵行少儿文化的高地 ,努力为闵行的孩子打造自主发展、 快乐成长的校外精彩天地。

  “我的天地我做主”综合实践体验型课程是为全区五年级学生“快乐活动日”活动实施开发的,在每学期的周二、周三的全天迎接全区各个学校的同学,目前每学年接待学生总数近2万,成为闵行小学生“快乐活动日”的特色品牌项目。《成长ING》是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区电视台联手打造的一档反映校园生活、少儿成长的电视栏目,开播六年来,深受闵行少年儿童的喜爱,成为闵行区深化文教结合的重要标志。

  顺应教改趋势 推出校外课程

  2011年初,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将“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十二五”期间基础教育发展最大的价值取向;同年,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小学实施“快乐活动日”指导意见(试行)》,在小学阶段试行“快乐活动日”。小学生“快乐活动日”作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历来重视学生校外活动的闵行区抓住了这一机遇。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为了闵行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的核心理念为引领,遵循公益性、教育性、开放性、趣味性的原则,致力于实现校外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将区域素质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统筹、服务为主要工作职能,积极创新素质教育活动载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面向全区中小幼学生组织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主题活动。

  目前,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已经形成了由“艺术人文类”、“航天科技类”、“体育攀岩类”、“多媒体互动拓展”四大板块20余项活动项目组成的“我的天地我做主”实践体验型课程结构。

  精细化管理

  提升课程效益

  在“我的天地我做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过程中,活动中心充分利用场馆硬件优势和专兼职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 “三级联动、三项管理、三类课程要素”一体化的“3+3+3”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机制,旨在通过“制度保障、管理支持、课程创生”进一步提升“快乐活动日”品质。

  目前,闵行区形成了由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体,基层学校“合作、共享”和社会基地“参与、服务”的“一体两翼式”课程联动机制。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发课程项目;基层学校管理和收集各类学习成果或材料,定期反馈学生学习状况、参与中心的研讨活动;社会资源主要包括闵行区档案馆、博物馆等硬件资源和民间艺术家、华师大学生志愿者等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活动内容的专业程度。

  在课程实施的管理方面,青少年活动中心首先注重过程管理,例如将活动项目、活动方法、安全须知等内容精心制作了活动宣传片,在活动之前统一发到学校,同时挂在活动中心的网上,让学生提前“预热”,带着问题、带着目标有准备而来。在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志愿者全程参与,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与指导,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其次,活动中心加强设备、场馆等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我的天地我做主”实践活动中涉及的人员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活动中心教师、学校教师、校外专家、社区民间艺人、高校志愿者、学生等。除了对教师的常规管理外,活动中心十分注重对兼职教师与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定期对民间艺人和志愿者的基本情况、授课情况、服务情况进行分析,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反馈调查结果。

  最后是信息化管理,活动中心作为闵行区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活动的主阵地,积极建设课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让学生摆脱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学生可以登录网络平台了解课程内容,预约选课、下载学习任务单和课程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和自主测评、上传个人作品和进行在线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借助该平台进行课程申报与网络学习资源建设,还可以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和成长体验数据,建立校外教育质量的过程性监测机制。

  健全要素

  完善课程建设

  “我的天地我做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出后,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根本立足点,整合各类活动,建立系统规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将课程文化建设、教材开发、学生评价等要素纳入课程建设的常规机制。

  在课程建设方面,青少年活动中心立足文化的高度,整合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地区文化和个体文化,使活动课程真正适应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并成为地区文化的象征符号与载体,实现地区文化特色的传承与更新。活动中的民间艺术根植于本乡本土,均通过各乡镇社区学校推荐、筛选,聘请的老艺人们都有各自的绝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民间文化的代表性。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活动中心的教师根据“快乐、体验、自主、合作”等基本理念,积极建立规范的和科学的教材,形成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活动课程教材,如《小学低年级活动课程教材》、《环保实践活动课程》、《快乐体验工作坊校本教材》、《民族文化体验课程之“我是中华小龙人”》、《航空航天体验课程》等。

  在学生评价方面,活动中心坚持以过程性评价和自主评价为主。例如,活动中心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利用电子学生证开展在线预约、现场刷卡、学习检测、网络互动、活动点评、作品展示等活动,实现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数据的采集,所有的数据信息发送到区数据中心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每一步的成长轨迹。

  成长ING搭建

  青少年展示平台

  为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感受快乐”,为青少年提供展露情感、交流思想、施展才华和健康成长的平台,闵行区教育局、闵行区文广局决定由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闵行区电视台合作,于2010年6月1日在闵行电视中开设首档少儿栏目《成长ING》。

  该栏目由“成长快报”“动手做”和“星星足迹”三个版块组成。“成长快报”展示学校素质教育的特色活动。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校园里的趣闻趣事,留下孩子们的成长印记。“动手做”在实验中快乐学习,在实验中认识规律,展示探究和创新的情景。“星星足迹”是少儿自己的星光大道,金色童年,多彩少年,才艺智慧留下成长的足迹。

  近两年来,为了加大《成长ING》的品牌力度,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并且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到节目中来,增进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栏目组还推出了“成长一家亲”俱乐部的线下活动。俱乐部活动分为体验类项目、制作类项目及外出手拉手活动。如制作类项目会结合各种节日——清明节开设青团制作课程;母亲节开设发饰制作课程;端午节开设包粽子课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节日的起源发展,更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和协调合作意识。同时,每次活动都会做成专题节目在《成长ING》栏目中播出。

  至今为止,《成长ING》已录制完成了345期节目,有106所中小学的活动在“成长ING”节目中向全区13万红绿领巾辐射。而从播放“成长ING”节目开播至今,已经有200多名小主持在节目中体验和实现了做主持人的梦想,同学们或灵动、或内敛的个性都在节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展现少年朋友才艺的平台,是沟通校园生活趣事的桥梁,更是让青少年快乐成长的舞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教育
   第A26版:奉贤教育/新民教育
   第A27版:新民教育/奉贤教育
   第A28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精彩“天地” 快乐“成长”
新民晚报科艺T台/新民教育A28精彩“天地” 快乐“成长” 2017-05-31 2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