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非公医疗机构服务总量不足公立医疗机构的五分之一,三级医院仅有151家,整个行业仍处于小、弱、散医疗机构占主导。”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介绍,截至2016年底,我国非公立医院16004家,占整个医疗机构总数的55%,诊疗人次占比12.3%。
“医疗机构的审批需要工商、环保、税务、消防的协同,各部门在审批管理中互为‘前置审批’条件的现象屡见不鲜,审批手续互相‘打架’,给社会办医带来麻烦。”
——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锋说。国办印发的意见要求,简化优化审批服务,积极推进一站受理、窗口服务、并联审批,推广网上审批。
“实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和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到更多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是短期内解决社会办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缺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琨
“最大的困扰是后备人才不足,尤其是难招到水平高的全科医生。”
——成都医生吕奉平从公立医院辞职后,开设了14家社区诊所,拥有百余名医护人员。目前,民营医院人才基本呈现“一老一小”局面,以退休老专家和低学历年轻人为主。
“只有让医生成为‘自由人’,保障福利社会化,才能有更多的医生愿到基层开诊所。”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副会长吴育雄坦言,当前医院没有去编制、社会化,医生的医保和养老还在第一个执业点。
“目前民营医院还集中在妇科、男科、肛肠、眼科、口腔等专科上,同质化机构较多,也埋下了恶性竞争的隐患。”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说。非公立医疗行业内的两个突出痛点,一个是社会信用问题,一个是服务能力问题。
“严格监管与退出机制的深度对接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社会办医守法诚信经营、规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变相挂证申请、骗保、欺骗患者、过度医疗、贻误病情等恶劣行为,业内人士建议应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
“很多地方对非公医疗机构的医保政策是,运营规定的一段时间后才能取得医保资质,导致非公医疗机构在纳入医保前经营非常困难。”
——专家指出,现行医保政策并未将社会办医和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此次意见要求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能够有效推进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
“高端医疗消费使得社会办医找到了资本回报和新的价值增长点,但是如果商业保险发育不完全,那么高端医疗仍然是‘无米之炊’。”
——成都大观医院院长张鹤建议,应发展和培育商业医疗保险,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就医需求。
本栏编辑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