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回到戏校
“选最好的演员当最好的老师。”是当年上海戏曲学校办学之初,身为校长的周玑璋坚定不移的信念。周校长的这一办学理念直接施惠于张洵澎她们这群学生。
1979年戏校恢复了,教学工作全面开展之时,周玑璋的信条依旧毫不动摇。袁雪芬这边在不遗余力地搜罗有经验的戏曲教学人才,那一边,周玑璋也在为“师资”愁得夜不能寐。此刻,他首先想到了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张洵澎,于是,急于找袁雪芬要人了。
袁雪芬爱才识才,六年的共事,虽然时间不长,就私人关系而言,也已是非常融洽的了,于公于私,袁雪芬当然不肯轻易放走张洵澎这个难得的人才,可是考虑再三,虽说张洵澎在越剧院干得很出色,毕竟是当年戏校“昆大班”的尖子生,放张洵澎回昆曲舞台,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虽然百般不舍,她最终还是决定“放手”。不过,她和周玑璋谈起了条件。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周玑璋拍板,在戏校给袁雪芬开两个越剧班,并答应张洵澎回到戏校以后,继续兼任越剧班的教学工作。
回到戏校,张洵澎更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培育下一代身上。担任教学工作30多年,从张洵澎的教室里走出来的优秀演员层出不穷,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各地昆曲院团的领导和顶梁柱。戏校的领导和张洵澎的同行都说:“阿澎手里的学生,成材率特别高。”张洵澎也以此自许:“有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十个里面有两三个成材了,这也算不错了,若是有一半有点名堂那就已经算是很好了。但我的要求是,凡是跟着我张洵澎学的,有一个是一个,都要是人才。”张洵澎之所以给自己订下如此严苛的条件,一是出于对自己艺术的自信,同时更是对学生的负责:“学戏不容易,又苦又清贫,孩子到你这里来学,是信任你,你不好好教给他们艺术,也是对不起他们。”不过张洵澎又强调,所谓的成才,并不是说个个都要做主角。毕竟每个人的演员禀赋不同,舞台上也需要不同的行当。“但,你就是一个配角,也要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要是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人肉道具。”张洵澎对于成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张老师的学生,无论主角配角,只要往台上那么一站,总能让人记住——这就是本事,是老师的本事,也是学生的幸运。
张洵澎敢说“大话”,是有原因的。熟悉张洵澎的人有时候会开玩笑说:“阿澎,你的眼睛真是毒。”说张洵澎眼睛“毒”,是因为她会挑人。这点张洵澎并不否认,她说,小孩子往我跟前一站,不用几句话,我就能判断他是不是这块料,将来是哪个行当的。这点自信,来自于张洵澎对于舞台的熟悉,也来自于她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这是一通百通的,就好像张洵澎无论是穿着、饮食,都那么精致妥帖一个道理。
说起选人才,人们也不得不佩服张洵澎的专业眼光。青年一代昆曲演员中最出色的两位小生演员——张军和黎安,当年都是张洵澎招进来的。张军在报考戏校之前,在学校一直是个文艺积极分子,常年在少年宫演出,用老师的话说“见过点世面”,人也比较灵活,所以对于招收张军,大家都没有太大的异议。而当年把黎安招进来,张洵澎可是顶着一定的压力的。原来当年报考戏校的时候,黎安是个又黑又瘦的小男孩,性格内向,说话细声细气的,回答问题也是期期艾艾,看的老师们直摇头,差点在初试的时候就被刷掉了。可是,张洵澎却从这个不起眼的小男孩身上看到了一股“书卷气”。这股“书卷气”对于昆曲小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同大家闺秀的端庄,对于闺门旦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还有,就是张洵澎觉得,这个小男孩虽然不声不响,话语不多,但开出口来声音中有磁性,十分通透,骨子里又有着一份倔强。“学戏是很苦的,没有一点倔脾气恐怕很难撑得下来”。因为“书卷气”和“倔脾气”,尤其是听了他唱得“接过雷锋的枪”这首歌,张洵澎毅然拍板,这个孩子我要了。面对一些老师的质疑,张洵澎甚至拍胸脯立下了军令状——你们不要就交给我,我保证让他成才。当时的张洵澎大小也是学校“招生委员会”的成员,虽不能一言九鼎,业务上还是能做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