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
实,落实,实践。仁道,不能空谈,要大而化之,落到实处,有具体表现。
孟子告诉人们:仁的具体表现,就是爱戴、事奉父母;义的具体表现,就是敬重、服从兄长。仁义的实践,首先是处理好人伦关系,特别是孝与悌。这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孟子同孔子一样,尤其强调下对上的爱与敬。然而,仁的要求是普遍的,故不能不讲上如何待下,如慈,以及平辈人如何相待,如信。上下相互的伦理关系,全面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五种关系,称为五伦。
仁义是根本,是核心,决定着其他方方面面。所以,智的具体表现就是懂得仁义不能丢掉的道理;礼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仁义加以调节和文饰(有度且有恰当形式);乐的具体表现就是因仁义而快乐,欢快的音乐由此而产生,音乐一产生就止不住,止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
孟子对智、礼、乐的理解和说明,建立在孔子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发挥。
后人学习《孟子》,对其仁义的论述充分肯定,但对其“事亲”实例却有不同看法,乃至产生争论。
孟子的学生桃应问老师: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孟子说:把瞽瞍抓起来就是了。桃应说:难道舜不阻止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皋陶抓人是有根据的。桃应又问:那么,舜怎么办呢?孟子作出了令许多人惊讶的回答: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成像扔掉破鞋一样;舜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走,在海边住下来,终身快乐,忘记天下。
争议之处不仅于此。舜的同父异母弟叫象,是个恶人,不只一次与父亲瞽瞍谋划害舜。舜明明知道,却还是诚心地因象高兴而高兴,因象忧愁而忧愁。舜接替尧做了天子,处罚了几个大的罪犯,却给象封地,让他当了一方长官。孟子的学生万章不理解,孟子对他说:仁人要亲爱自己的弟弟,亲他便要使他贵,爱他便要使他富,把封地给弟弟,正是使他又富又贵;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是一个老百姓,这叫亲爱吗?
舜与其父、其弟之间发生的故事如何,并非人们关注重点,人们看重的是孟子的态度和说法。孟子为了颂扬舜的仁义,将亲父爱弟夸张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尧舜之时,尚处于部落联盟时代,固然是家庭伦理极其重要,甚至高于德行,大于刑罚,但是本部落的共同利益、部落联盟(天下)的公共事务居于何地呢?难道也是处于家庭伦理之后吗?战国中期,文明已相当发达,家国、天下的政治成为中心问题,大思想家孟子不乏精辟论述,但他关于伦理的一些主张和说法却令人费解。或许,孟子面对传统家庭、社会伦理的解体,有意大声疾呼?即便如此,其言也是不能全面肯定的偏颇之辞。在今之多数人看来,孟子笔下的舜对其父、其弟践行了小仁小义,而伤害了关乎民众的大仁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