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多年,做小辈的我们时刻缅怀他老人家。
父亲是一介书生,一生谨小慎微,胆小怕事。
1937年,“八一三,东洋乌居(乌龟)掼炸弹。”日寇狂轰滥炸上海门户虹口区,虹口顿时陷入一片火海。父亲带领全家随着蜂拥的难民潮,越过苏州河,仓皇逃往法租界。日寇占领上海期间,父亲在一家英文报社担任编译。日寇占领上海后期,父亲失去了工作,一家人生计陷入困境。
父亲做人,用今天的话来说,有一条底线,那就是不为日本人做事,更不能当汉奸。父亲脱下长衫马褂,与母亲在亚尔培路亨利路路口(今陕西南路新乐路路口)的家门口,将襁褓中的我放在墙边,架起煤球炉和油锅,把面粉发酵,和以砂糖和香精,入油锅炸成甜圈出售,生意居然不错。父亲回忆,有一天小摊上来了两个挎枪的日本大兵,两人一边吃甜圈圈,一边跷起大拇指,连说“要细(好)”,此话出自日本”皇军”之口,让人毛骨悚然。有意思的是,父亲在此后填写履历时,从不提及这段经历,觉得他为此读书人颜面尽失。
父亲曾几次跟我说起,我六岁以前曾用另一个名字:临亮。我出生于1944年5月,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反攻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在其占领下的上海处处已现败象,镇压也更加残酷,父亲遂为我取名:临亮。
天快亮了,太阳要出来了!作为在日寇铁蹄下苟且的小百姓,他们是沉默的多数,无助甚至绝望,但他们心中始终保有一副正义的天平。
[附言:我4岁(虚龄)时,幼儿园的准考证上面显示:“(民国)36年度(1947年)姓名曹临亮”。历经70年风雨,字迹至今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