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领新侨的“社团情结”
范洁
■ 不少白领热衷到海天行益游社参与户外体验 海燕博客 供图
  本报记者 范洁

  在上海,青年自主的活动平台远不止海燕博客的11个子社团,而是渐成风尚。本报专访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解读白领、新侨等新社会阶层的“社团情结”。

  “自主意识”愈发强烈

  记者:近年,上海兴起一批以白领、新侨为主体的社团,利用业余时间挖掘个人兴趣爱好,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于海:首先,我很欣喜听到青年社团风靡的消息,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究其原因,我想首先是当前年轻人,尤其是白领、新侨群体的教育背景、生活质量较高,他们大体上已经摆脱了基本的谋生压力,因而能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倾注在职业之外。

  其次,这也折射出中国年轻人的“自主意识”愈发强烈,很多“80后”的眼光更加长远,不仅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自觉地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纳入其中,将兴趣爱好、公益慈善等看作是个人收获的一个方面。

  此外,我想还得益于上海这片土壤,只有在理念先进、资源充沛的地区,社团才能获取更多的机会,得以更持续地发展。

  人生“业绩”多元评价

  记者:这些自主筹建、自主运作、自主管理的白领社团,对个人有什么裨益?

  于海:这群白领、归侨的选择,符合当前的生活方式和时代精神。伴随西方理念的东渐,我们逐渐明白职业素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取决于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而成的“人格魅力”。

  很多人久经职场,在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后,会遇到上升瓶颈,而开拓个人兴趣,提升自身价值,能推动和促进职业发展。

  同时,现在社会对人生“业绩”的评价,不再是取决于职业成绩,而是全面的同理心、审美力和价值观。生命在于全面积极的体验,在于被社会需要和认同,在于人格受尊重、人性更丰富,社团就有助延展生命的厚度。

  “城市归属感”增强

  记者:从更广阔的范围而言,社团对城市与社会发展有什么裨益?

  于海:社团、协会,都是一个全新的“连接”概念,凝聚志同道合的伙伴,汇聚四面八方的力量。

  一方面,我们常说“找到组织了”,就是寻求有着共同志趣和理念的群体,通过社团交流促进人际交往的互动,也是回归温情的一种表现,增强青年一代的城市归属感。

  另一方面,志同道合的白领、新侨“组团”,有助政府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服务,投入更适合的资源,寻找更恰当的机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上海新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周末烽火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读者之声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白领新侨的“社团情结”
青春·部落阁
新民晚报新视界A10白领新侨的“社团情结” 2014-09-07 2 2014年09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