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一附中 高二(8)班
毛绒玩具堆满灰尘久了,粉红色的棉花糖在阳光下晒化了,在手中的那个红气球,轻轻地写上:还能孩子多久?手一松,红气球已离我很远很远。
——题记
原来是个孩子和做个孩子区别那样大。
无论孩子长到多大、走得多远,总是牵扯着一条线,线的一端连着父母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中我们始终是孩子,怎么也长不大、也离不开他们。
没有成叠成堆的考卷,没有厚厚的课本和作业,在水中嬉戏、一路放歌、再去放风筝,或吹大小不一的泡泡,这才是孩子。孩子,有属于他们的那片天空,孩子会撒娇,会做出一些无厘头的事情,孩子的脸上永远挂着最纯真的笑容。
跌跌撞撞,我已经到了高中,当我看到身边的同学为了追求成绩的节节攀升,或拼命努力、或投机取巧,我们成了应试教育下的附属品,完全失去了自我。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不明白这种出于目的的学习是否能感受到丝毫乐趣?
在我想象中,古人小时候是边嬉笑着边摇头晃脑地背着古诗,而现在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各类教育机构打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标语,兴趣班、补课班越来越低龄化,孩子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强,他们能享受童年的时光愈来愈少。现在,走在学习的大道上却不去体会学习的乐趣与真谛,而是“只有用功读书,才能找到好工作,生活质量才有保障”,我觉得无比可笑。现在的孩子就是流水线的成果,没有想象力、创造力,成了学习机器。
随着“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我的同学们却都回忆不起自己小时候有什么愉快的事,纷纷喊着我们从小就缺失爱,我们的童年仅限于一张张照片。
孩子,请慢慢长大,让我们还你一个纯净天真充满爱的世界,还能孩子多久,说出这句话的一刹那,我已然长大。孩子已经不属于我们,灿烂无邪的笑容什么时候才能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