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有一首歌唱道:“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膊,哪怕遥遥长路多斜。”这首歌唱的是自行车。自行车,它矫健的身影,自由的灵魂,给人温暖可靠,促人意气风发,吸引的何止“追风少年”。不少耄耋老人也是它的拥趸。
闵行区吴泾镇上87岁的老翁朱东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面色红润。他是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还是当地骑游队中年纪最大的长者,他曾最远骑到500公里外的安徽贵池。他爱自行车,更爱骑上车的那种自由感觉;育有一子五女的他独居老屋,什么事都喜欢自力更生。几天前我们见到他时,他头戴骑行头盔,刚骑游归来。聊天,便从他的自行车开始。
结缘自行车 超过70年
朱东海头发和胡子半白,口齿清楚,思路清爽,一点也看不出已有87岁高寿。
他出生在江苏江阴。10多岁时,跟随父亲来到吴泾镇黄浦江边一个叫作“砖瓦三厂”的小地方,经营一家日用品小店。他羡慕别人骑自行车拉风,经常偷偷坐上去练手,一学就会。后来父亲给他买了一辆。小小年纪的他,开始骑着自行车帮忙拉货。“那时到市区进货,坐轮渡,自行车也跟着上船,金陵东路、四川南路什么的,到处都去!”后来,朱东海认识了从江苏无锡来沪,并成为他妻子的徐兰珍。从此,妻子看店,丈夫进货,自行车成了他须臾不能离开的好搭档。为了增加收入,朱东海还做过当地“邮政代办”和乡邮员,自行车更跟随他走街串巷跑得欢。后来,他又在供销社任职,直至退休。他没想到,退休后,自行车从工具到伙伴,以另一种方式和他相伴。
加入骑游队 远足四方
2004年,有人介绍他加入莘庄镇的老年自行车骑游队。为了更好地参与骑游活动,他在一个自行车博览会上,不惜以1000元的价格买下博览会的一辆样品自行车。这辆车车身用三角钢焊制而成,夜行灯、刹车性能都很好,相对而言就是车胎一般,内行的老朱就将车胎换了。这辆车用到现在。2008年,他发现自己居住的吴泾镇也有骑游队,就“转会”进了吴泾镇老年骑游队。现在吴泾镇骑游队有队员25人,年纪最轻的65岁,他是队里最年长的队员。
骑游队每周搞两次活动,地点民主商定,经费AA制,远足四方。进入夏季,骑游进入了“休整期”。“酷暑天里气温太高,就在近距离锻炼锻炼。”几天前,我们找到朱东海时,他和队友们一路在元江路转了一圈,半途折进了附近的春申君祠,骑游了3个小时。他告诉我们,等到秋高气爽,“远足”计划就会重新开始。他这辆自行车的“轨迹”曾远达500公里外的安徽贵池,浙江杭州富阳。至于苏州、无锡、扬州等地,更是像“后花园”常往常返。几年前他花120元买了一个自行车专用“路码表”,忠实地记录了这几年所“走”过的里程。我们一看表,已经有了“48327”公里的记录。他被偷掉过两辆自行车,现在还保留了4辆车。“48327”只是其中一辆自行车所记录的部分数据(见图1)。他家中抽屉里,一摞摞都是和自行车的合影:或骑,或推,更多的是骑着自行车在各个地方拍的。
健身兼益智 宣传文明
朱东海喜欢自行车,更爱自由自在。18年前,老朱的爱人去世,6个子女要接他同住,他喜欢“自由”,坚持一个人住在塘湾前进街的老屋里。
说到骑游的好处,老朱滔滔不绝:骑车是有氧全身运动,还可以散心、观光。“我喜欢穿小路,豁然开朗的碧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菜花,深吸一口气,可以让你感到整个天地都是清新的。”“你知道蚕豆花是什么味道吗?我闻得到,田野里蚕豆花开的时候,是一股兰花的香味。”“环太湖行,微风吹来,有海风的味道。”至今他仍可以以15公里的时速连续骑5个小时不出汗,一天骑10小时不在话下。“每天睡得着,吃得香。”每到一地,朱东海不觉得累,看风景,访古迹,努力“再提高”自己“自学高中”的水平。他说,他看到一些名胜典故,不用笔记,可以全记在脑海里。“一些多年前看过的楹联、对子,现在都可以复述出来。”朱东海除了有高血压外,其他毛病都没有。队友朱宝兴对我们说:“我比他小21岁,又是心绞痛,又是脑梗;还有人动过7次手术。身体都没他好。”
朱东海遇到过两次“意外”。一次从闵行颛桥回家,未留神路面在埋设水管,被一个深坑绊摔,上唇撕裂,磕掉4颗牙齿;另一次在闵行戚家桥附近被自行车“追尾”,导致左手手臂和肩部骨折,休养了半年时间。以后在骑游队活动,老朱总被“夹”在队伍当中,前有引导,后有压阵,中有维持秩序的,4部对讲机时刻联络。“不过,以后走再远的路都没有摔过跤。”
近年,吴泾镇文明办、镇文化中心和双柏小区居委会给了骑游队一路宣传文明、一路做好事的“新任务”。朱东海自行车上插了一面倡导文明的小三角旗,一路走一路可以展示。他常常推着自行车捡拾地上垃圾,清除电线杆上的“黑色广告”。“健身益智,还能做点事,心里蛮有成就感的。”
他见证了“吴泾”由来
朱东海悄悄告诉我们,他是“吴泾”这个地名由来的见证者。
朱东海早年开店、邮政代办的地方,靠近黄浦江边,当初,外人只知道塘湾,而该地距离塘湾少说也有几公里,人们寄信只好写塘湾。砖瓦三厂、四厂的千余工人寄信、收信很不方便,这也给当时担任乡邮员和邮政代办的朱东海送信带来很多困扰,后来他想到,这里也应该有个地名。他想起附近有一条东西向的“洪春泾河”,经过三厂、四厂直通黄浦江。洪春泾常被人误读为“吴冲泾”,所以,他灵机一动,提出叫“吴泾”,这与官方介绍“吴泾”来自“吴冲泾”的说法一致。“这或许是巧合,不过说不定吴泾地名的由来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