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环境逼退租户
读者陈先生说,自己曾租住在一处白领公寓内,但这段经历至今令自己“不堪回首”。“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屋里,刚想睡个好觉,隔壁房间租户的开门声、电视声、喧哗声不时传来,实在难以入眠。”
陈先生表示,像自己这样一个人租住的情况,在白领公寓里几乎是个例。“不少租客觉得几个人分摊租金合算,就选择群租。这样狭小的房间里最多要住5、6个人。”据陈先生说,只要有身份证登记,房间里住几个人都不会有人来管。他终究不堪其扰,在租金到期后,选择了离开。
默许群租室友自找
昨天下午,记者按图索骥来到位于程家桥路128弄南侧尽头的“福闵白领公寓”。这是一幢粉色外墙的6层楼建筑。从外部的窗户向内张望,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少房间内放置着多张床铺,有的还放置着不止一张双层床。
步入大堂,前台工作人员一听要“租房”,马上报告经理,带记者“看房”。随后,经理将记者领至3楼一间房间。“租金每个月从2100元到3200元不等,这间房是2200元一个月。”走进房间,约2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隔出一间卧室和一间带淋浴房的厕所。“挂壁式电视机、电水壶这里都有,随时拎包入住。”
记者提出想跟别人合租,来分担租金压力。“那要你自己去找人咯!”该经理还向记者支招,“你网上挂一下,应该很快就会有人来找你的。”
消防安全隐患重重
记者在该白领公寓的多层楼内走访,发现走廊内并无任何消防灭火器材。而位于正门北侧的唯一通道,也被停放的电瓶车和自行车占据,一旦发生火情,逃生通道很可能被堵塞,难以及时疏散人群。
监管环节存在空白
有关白领公寓的话题,近年来也颇受媒体关注。本报也曾报道过宝山区一二八路好天缘家苑小区和普陀区曹杨路上的东元大楼,均为典型的白领公寓,成为周边居民投诉的“重灾区”的事例。一面是拥有部分市场的需求,另一面则是群租扰民的隐忧,该如何平衡,政府又将如何监管呢?
记者采访相关部门,得到的答复均称此类为新问题,将纳入规划处理。金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晓鹏对记者表示,不论“白领公寓”的概念有多新,租赁房屋就应该守住不能群租的底线。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当加强对安全、消防部分的监管,规范其经营。不应对这类‘白领公寓’可能存有的群租现象,存在监管环节上的空白。”
见习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