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静安区成立了不少社会组织,“幸福百老汇”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建立之初,上海静安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郑丽君只是看到上海“双白”(白领、白发)人群增多的特点,希望提供一个平台,通过社会化方式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同时为白领创造服务社区的机会。如今,接连成立的此类社会组织已经担起了填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个性化不足、成本过高等难题的重任。
“两区合并后,社会组织无论在服务对象,还是参与群体等方面,发展空间将更大。”静安区社会建设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静安区是本市最早发展社会组织的区域之一,为了鼓励社会组织“站起来”,早就推出了“真金白银”的扶持办法,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新机制。尤其在去年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号课题”后,社会组织又获得了大幅发展。2011年以来,一大批制度文件的确立初步实现了该项工作的制度化运行。2012年,共计4449万元的179个项目获得立项;2013年,共计4834万元的226个项目获得立项;2014年,共计3300万元的183个项目获得立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表示,由于社会生活中大量的事情都是政府在做,它的弱点已经显现出来。但是如果政府不做,又会“没人做”。有社会组织“接盘”,政府可以真正做政府的事,从繁琐的事物中脱离出来;社会组织由于来源于“草根”,如果有好的机制加以评估,也可以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可以使政府一样出钱,把这个活干得更多更好。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