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卫计委、世界抗衰老生物医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世界抗衰老论坛在北京举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由衰老导致的慢性病已成为当代医学面临的新课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只有43%左右,而青壮年人口中亚健康普遍存在。
健康状况改善,人均寿命提高,是收入增加、饮食改良、环境改善以及医疗水平提升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亚健康的存在,却是现代工作和生活方式使然。这里面有些是文化习惯所致,比如饮食上喝牛奶的基础薄弱、口味重荤腥;有些是历史问题,比如以前生产力水平低,许多当今的成年人童年时却吃不饱饭;有些则是经济发展理念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过去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衍生出一系列环保问题。
好在,从国家层面,环境治理和医疗改革被高度重视,在社会治理的层面,发展群众文化和公共空间等,也成为“重头戏”。但社会的老龄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来了。火爆的公立医院,不可能提供再多的床位来应对。在此状况下,令人欣慰的一面是,那些正在衰老的中老年人,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于是风雨无阻地涌向公园、广场,见缝插针占领每一块公共领地,跳起广场舞,回到家还会打开电视机盯着养生节目,买保健药品、器材,喝蔬菜汁,在朋友圈转发那些爆款养生文。
在代际鄙视链上,老年人的这套养生做派,被青壮年一代百般嫌恶。但奈何未老先衰也像病毒一样传染了他们。当年黑豹乐队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照样端着保温杯缓缓走来,这是中年危机最真实的写照。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新形势下,意图在身体垮掉前挣足够多的钱的年轻人,突然间发现,“第一批90后已经秃顶了”。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更加疲于奔命;信息技术飞速演进,但地铁刷手机的低头族,似乎揭示了慵懒和身体被奴役的事实。身体危机的感知,和生病乱吃药的盲目混杂在一起。人们像坐月子一样打理着自己的身体,看似无比爱惜,实则方向凌乱。活跃在互联网的年轻网民,瞧不起笃信养生哲学的老年群体,但同时他们在凌晨三点还刷着朋友圈。他们不知道,把身体交给不断更迭的信息技术,和把身体交给“神医”,共享着同样的逻辑:你不爱自己的身体。
当然,也许不该从观念层面过于苛责。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首先是个公共工程,它指向医疗保障的健全完善,指向养生经济乱象的整治,指向环保理念的更新,更指向全民体育的普及。但是,在这一切不断改变的同时,你我的健康观念,难道不是应该更早地被“孵化”,以维护我们自身的健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