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被标签化的“熊孩子”
文澜
  文澜

  近日,某知名主持人发微博称,“高铁上很多熊孩子发出的噪音其实远不如他们爹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发出的噪音。国外已经有女性专用车厢,中国高铁为什么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专用车厢?”一时间,这一吐槽再次引发人们对“熊孩子”的关注。

  “熊孩子”一词指代调皮捣蛋的小朋友。说起来,这一概念似乎是随着公共生活的互联网化而流行起来的。遥想当年,别说70后、80后一代,就是现在已经年逾花甲的老人家,也都有过追猫逗狗薅羊毛的孩提时代。为什么曾经的我们,并没有被叫做“熊孩子”;为什么可能也淘气出天际的孩子,并没有站在“鄙视链”的最底端,成了低素质没教养的代名词?

  变化的原因,可能源自两个方面:

  其一,人们更多置身于公共空间。时间倒回三十年前,小长假、黄金周还没有出现。高铁、飞机乃至于自驾游,对很多国人而言还是新名词。人际关系的互联互通,也没有今天这般便利。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公共假期制度的设立,天南海北的人们才能在同一时间踏遍千山万水。当公共空间的有限性,遭遇人们不断觉醒的权利意识,两者之间的冲突,让“熊孩子”成了话题的引爆点。

  其二,教育方式的改变。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现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人口,已经成长为“为人父母”的主要一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早已被这一代人所抛弃,而“宠而不溺,爱而不娇”的理想教育模式尚未实现,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更偏重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品格教育。

  今年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有一则网络视频被许多微信群转发。在深圳某商场的儿童乐园里,四位家长及其朋友互殴,场面十分暴力,一位家长还倒地不起,起因仅仅是两个孩子争抢玩具,妈妈们互有口角之争。可见,很多父母自身的心智都尚不成熟,教育子女更是少了一份淡定从容。

  与此同时,互联网空间特有的扩音器效应,也可能无形中放大了个体间的矛盾和争执。“一言不合就生气”的网络空间氛围,充满戾气的言论表达方式,不明就里的火上浇油……这些都让负面情绪堵塞了人们求真向善的本心。多一分包容谅解之心,多一分理性交锋之念,不少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实现从争议到寻找到最大公约数的转变。

  “熊孩子”现象是一则内涵丰富的社会话题,如同一面公民素质之镜,每个角色都能从中照出个体的缺陷与不足。无论是现实的公共空间,还是虚拟的网络社会,只有各方都保持冷静克制,尊重他人的权利边界,守住自己的底线,尽到应有的教育之责,才能共建良好秩序,不单纯被“熊孩子”的概念遮望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100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2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广告/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好吃周刊
   第A3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32版:广告
“孵化”健康观念找回健康
何必“须知”?
兼职干部不能当摆设
“平价蟹”显清正风
来,来,来,一起进餐!
被标签化的“熊孩子”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被标签化的“熊孩子” 2017-10-12 2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