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贞治, 日本籍,现任上海城建日沥特种沥青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13年10月来沪,从事铺装材料的开发。他在日本作为相关领域专家,发表多项专业论文并获奖,任日本道路协会环境再生利用委员会负责人。
上野贞治在上海已经度过4个年头。他的办公室位于徐汇区喜泰路的厂区里,绿树掩映下的两层实验楼终日忙忙碌碌,研制和调配着不同路面的沥青。楼前的场地也不得空闲,常常被拿来用做沥青摊铺试验的室外演练场。
“我想把日本先进的摊铺技术带到中国来!”2013年10月,上野贞治怀揣理想来到上海工作。如今,他参与的特种沥青产品的技术研发,被用在上海长江大桥钢桥面沥青、虹梅高架路排水沥青上。梦想在这座城市开花结果,上野贞治更是从曾经的不适应,到如今喜欢上这座城市。他说,是上海持续不断的进步和改善,打动了他。
上海变得越来越好
来沪工作前,上野贞治对上海的第一印象说来并不太好。2012年5月,他第一次来上海出差。夜晚,一阵频繁的汽车喇叭声在酒店外的马路上响起,刺耳的声音一下子惊醒了熟睡的他,那一晚他再难入睡。“当时,我对上海的第一印象就是噪声大,尤其是汽车动不动就按喇叭。”上野贞治告诉记者,在日本,汽车行驶几乎不按喇叭,因为按喇叭是一种惊扰别人的行为。
让他欣喜的是,这两年,上海在交通大整治时,加大了对路面鸣号的治理力度,不仅大量投入人力、技术,还为巴士公交车加装“禁声器”,让上海的噪声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司机也开始自发遵守这个规定。“现在,汽车喇叭声减少很多。”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让上野贞治感到这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的融融暖意,尽管上海交通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正向的变化真实地发生在他的身边。
上海的变化还不止于此。2013年冬天是上野贞治第一次在上海过冬,那一年上海空气遭遇持续重度污染,PM2.5值一度爆表。至今他还记得,当他打开旅馆的窗户,街上一片白茫茫的,视野非常模糊,连对面都看不清楚。
这几年,雾霾天气不仅越来越少,前些日子还持续出现蓝天白云的“水晶天”。“现在,上海的天越来越美了,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对环境的重视和改善。”上野贞治说道,上海的每一次改变,都在变得越来越好。
美景美食皆我所欲
和大多数人的回答一样,外滩是上野贞治心目中最好玩、印象最深的上海景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总是游人如织。白天,可以细细品味海关大楼、上海大厦、和平饭店这些风情万种的特色建筑群。远眺江对面,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这些摩天大楼则不断刷新着上海高度。夜晚,两岸灯光五彩斑斓,将黄浦江水映照得波光粼粼,一艘艘游船穿梭江面,煞是好看。来上海这些年,上野贞治电脑里的照片除了一些工作照,就属和外滩的合影最多。
豫园则是购物天堂,各类美食小吃琳琅满目,并且价廉物美。每年,上野贞治都要回日本四、五次,走之前他必定要去豫园买些茶叶、酒给家人和朋友,他的三个孩子都喜欢熊猫,因此熊猫玩偶也是他购物清单上必不可少的项目。“豫园有上海许多土特产,是一个风土人情味浓厚的地方。”上野贞治表示,除了购物,平日里请朋友吃饭,会带他们去品尝豫园的南翔小笼,因为南翔小笼在他的朋友圈里十分有口碑。
不过,小笼并不是上野贞治的最爱,他最喜欢的上海小吃是“生煎馒头”,薄薄的皮加上脆脆的焦底,蘸上醋吃,这种搭配组合简直完美。“日本没有这样的料理,但吃的时候,总是让我回想起日式煎饺的味道。”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的日本人,去搜罗好吃的日料店,是上野贞治和一些日本朋友、同事下班后的爱好。“上海的日料店很多,我们经常能找到很棒很正宗的店。有时候碰上店老板是日本人,我们也会侃上几句。”
上海摊铺技术很全面
尽管对上海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当现在这份工作向其伸出橄榄枝时,上野贞治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来。究其原因,他笑着说道,一方面在日本就听说中国的大项目多,另一方面觉得日本的摊铺技术很先进,想来帮助提升中国的技术,来之前一度认为这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到了上海后,上野贞治发现研究院里不仅有中国自己研发的摊铺技术,也网罗了日本、美国、欧美的技术,有些甚至是他未曾见识过的新技术,这让他感到十分惊讶,也收获颇丰。
凭着工作的机缘,上野贞治曾前往上海长江大桥实地勘探。在一望无际的长江口,初见这座雄踞江海之界的大桥时,他由衷地感叹,这座桥不仅跨度大,整座桥身还兼具个性和美观。“当时就觉得,能为这座桥亲手定制沥青,让它更加健康长寿,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最终,在实验室研究长达两年,室外模拟演练也持续数月后,上野贞治和同事一起特制出性能稳定的沥青混合料,满足了长江大桥对于桥面铺装的苛刻需求。
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民生福祉,上海都走在了前面。上野贞治觉得,能够见证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自己是幸运的。如今,他也在逐渐学会融入其中,每个周六,他都会前往语言学校学习中文,希望可以更多地阅读这座城市的昨日、今天和未来。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