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5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在纵容职称评审潜规则?
汤嘉琛
  汤嘉琛

  日前,有教师微博爆料称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开房索贿”,涉事教授的评审专家资格迅速被湖南省教育厅终止。当舆论夸赞爆料者揭露潜规则的义举时,那些曾排队送钱的教师却并不买账:“你当一辈子讲师不打紧,现在评委被你折腾得调换了,我们的红包白送了,一年的辛苦白费了,你能改变什么?”

  一句“你能改变什么”的诘问,蕴含很多耐人寻味的潜台词:你能将一名问题评委推上曝光台,却无法让其他寻租者现形;你能搅黄这一次的评审,却无法阻挡下一次违规操作的发生;你能在个案中维护公平和正义,却无法戳破评职称腐败的暗箱……

  任何一项潜规则的流行,背后都站着一群对违规操作默许或纵容之人。他们或许曾对医疗腐败义愤填膺,但当自己要寻求优质医疗资源时,却恨不得有哪位亲朋好友能帮着把红包递出去;他们或许曾对教育腐败口诛笔伐,但当自己的小孩面临择校问题时,却认为缴纳“赞助费”进入重点学校是一条捷径。在公共正义与个体利益的博弈中,后者往往会在成本收益计算中胜出。个体在此基础上所做的选择,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深潜规则的社会认同。

  高校职称评审的评委敢高调地“开房索贿”,正是基于参评者对这种潜规则的认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盛行的潜规则会产生一种“逆淘汰”的效应,对原有的规则和秩序形成干扰,迫使一些原本具备竞争实力的人也成为潜规则的奴役。

  以此来看,阻击社会潜规则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扭转公众对潜规则的纵容态度。在善与恶的对决中,善的力量每增大一分,恶的声势就会减少一分;对潜规则纵容的人每多一个,潜规则的影响力就将被强化一次。在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腐败案中,个别老师拒绝贿赂评委,甚至站出来揭露潜规则,就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姿态。

  另一方面,职称评审变成一种明码标价的灰色交易,不仅与潜规则管制范围内的交易双方有关,还必然与代表第三方的明规则失灵有关。社会秩序的维护需有规则约束,如果明规则长期虚置或被架空,潜规则必然会大行其道。不仅是高校职称评审,商业交易或社会资源分配领域的很多腐败之所以存在,都与法治、道德等明规则失灵有关。

  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治理潜规则盛行的“社会病”,第二个重要的方向是完善权力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重建社会规则和秩序。权力不受制约,规则不被遵守,秩序遭到破坏,那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不良官员、医生、教授等,才有可能通过潜规则将权力变现。因此,要让掌权之人不再敢肆意胡为,需要扼住权力资本化的势头,激活明规则的约束力。

  回到最初那个“你能改变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即便是力量再弱小的个体,当他勇敢地对潜规则说“不”的时候,都是在用自己的选择增加明规则的力量,进而以日拱一卒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基金专版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谁在纵容职称评审潜规则?
采访食事
媒体观点
推动社会进步最需积极作为的青年人
新版“悬梁刺股”
环保局长试泳河水治理可期?
忧国忧民忧“吊瓶班”
新民晚报评论A03谁在纵容职称评审潜规则? 2012-05-07 2 2012年05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