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挽救生命的电话
今年3月,孟悦差点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那天,她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到丈夫的离世,自己和两个孩子相依为命,纠结压抑的情绪占据了全部思维。“我想死后捐献遗体,回报社会,但在办理时遇到了困难。”此时,孟悦想到找《直通990》求助。
从她哽咽的叙述中,主持人敏感地感觉到了不妥,利用广告时间全力开导安慰。同时,志愿者、社工、心理医生也介入提供帮助,市民林大姐听到节目,立刻要求去见小孟。出租车司机发来短信,愿意免费送林大姐过去。第二天,林大姐赶到小孟身边,陪她聊了一整天。之后的一个月,主持人白瑞、海滨每天发短信、打电话给小孟,请她为了两个孩子“一定要坚强”。节目组还联系到了一家志愿者机构,免费为小孟的儿子补习英语。终于,小孟的情绪好转,表示要坚强面对生活。
一些温暖人心的瞬间
类似的感人故事,在过去一年的节目直播过程中经常发生。自愿为江西罹患脑瘤的女孩婷婷捐献RH阴性O型血(熊猫血)的安徽小伙子冷先生,他在电话里淡淡的话语“我就是熊猫血,你们不用找了”让人动容;新一代上航飞行员在节目中找到了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才发现82岁的老飞行员十多年如一日,捐献十多万元帮助困难群众,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两人隔空敬礼,互道珍重;2012清明“爱心祭”,50名《直通990》听众自愿参加,为100具无主骨灰举办了一场没有亲人的祭奠仪式……
“这些温暖人心的瞬间,不仅树立了阳光向上的调子,更让人感到,社会上的善比恶要多很多。”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记者王海滨感慨地说,《直通990》唤醒了公民的自助意识,并给予了积极的展现,形成了“一人有难大家帮”的良好社会氛围。
“说实话、诉真情,选题贴近百姓,语言表达具有生活气息,必然得到受众的喜爱。”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督察组组长吴振标认为,《直通990》是传统媒体新闻创新的成功范例,完全符合当前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要求,它传播助人行善的传统美德和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主流价值观,发挥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弘扬社会新风的效用,走进了市民的生活,走进了听众的心间。
一位卓有成效的“秘书”
每天下午两小时的直播过程中,节目组平均能收到1200条短信和540条微博,再加上热线电话。其中,90%的市民需求都能当场答复,难怪不少听众给节目起了个“万能直通990”的“昵称”。962200社区服务热线电话量,也由开播初期每周1200个上升至目前每周近4000个,影响力日益增强。
事实上,《直通990》的节目背后,是民政部门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是社会企业、公益组织托底,它既是咨询平台又当排忧平台。如果是不能在直播时当场答复的问题,会有一位卓有成效的后台“秘书”负责处理——“疑难杂症”工作小组、个案管理支持系统和专家、社工接入流程,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各种生活难题得到解决的可能。比如,马先生在节目中为身患脑瘤、下肢肌肉萎缩的儿子求助社会,得到各方响应,有送健身器材的,有捐款资助的,有热情探望的;2011年开学季,栏目组织双百家庭结对送温暖活动,为彭浦街道40多位贫困大学生牵线搭桥解决学费问题,充分体现了媒体的服务性功能。
正如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所言,《直通990》搭建了一个公众社会参与的平台,公众在此可以发表意见,也可以宣泄情绪,更能相互帮助。主流媒体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有义务推动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协商对话,参与创建一个可沟通的城市。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