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到不丹旅游,并深入一些鲜少旅人踏足的东部地区,不久前,我的新书《佛光温暖的王国》终于出版了。对我而言,这个喜马拉雅山下的幸福王国提醒了我一件事:在不丹眼前所见的都不是理所当然,你所懊恼和烦心的,往往是选择的结果。
辣椒芝士,一道经典的不丹国菜,并非人人都能适应得来这“古怪”的组合,如果你喜欢辣椒、肥肉和腌肉,或许你会和我一样,留恋上不丹的美食。
辣椒、辣椒,还是辣椒
导游问我想不想尝试他们的食物,但可要有心理准备啊。我吃了一口Ema Datse,辣得不行,马上灌一口印度奶茶来浇火。不丹的国菜Ema Datse,就是辣椒芝士,将辣椒和芝士一起炖煮,黏糊糊软绵绵的,卖相不佳,吃一口要扒很多口的米饭才能消除那浓郁的奶味和辣味。酒店的厨师甚至突发奇想,采用辣椒来做成雪糕,冰火两重天,味道可想而知,但其创意和努力确实值得嘉奖。
如果要给一个老饕判死刑,那么就送他到不丹,那是生不如死的“待遇”。不丹地处高原,食材本来就匮乏,加上菜肴往往高热量,懂得计算卡路里的人,就不敢多加尝试。
如果你喜欢吃辣、肥肉和腌肉,这些不那么轻易让人产生兴奋感的食物,那么或许你会喜欢不丹美食。
性情温顺的不丹人嗜辣,而且无辣不欢。不丹的国家级食材是辣椒,在菜市场里成山成堆的卖,一公斤才大约一美元。在不丹辣椒不是调味料,而是当成蔬菜来享用,除了新鲜的青辣椒和红辣椒,还有不少辣椒的制成品,比如辣椒干、辣椒粉等。在不丹农舍的阁楼里,就经常可以看见晒干的辣椒干。不丹一年要生产10500吨的辣椒。
看着不丹朋友大口大口的吃着辣椒,而我们则吃由酒店提供的色拉。其中一服务员笑着说,过去真的很难想象吃生的菜,那是牛才吃的,但是后来发现原来外国人都喜欢吃生蔬菜,才习以为常。服务员去过欧洲,最不习惯就是色拉这道菜。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周末菜市场巡礼
来到不丹,逛菜市场绝对是高潮之一,廷布每逢周末都有一个菜市场,由山里来的不丹人摆卖着农货,买卖者都穿着最亮丽的传统服装出席,这还是一次上好的社交场所。不丹菜肴十分单调,食材选择也不多,最常见的不外是辣椒、马铃薯和一些野菜等,不丹人的零食也很特别,在市场里经常可以看见硬得象石头一样,由绳子串起来卖的干奶酪,导游说那是不丹人的零食,不丹人也喜欢嚼槟榔,经常可以见到满嘴“红汁”的老人列着嘴笑。由于槟榔会引起不少口腔疾病,现在的年轻不丹人也渐渐远离它。
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就要通过他们的肠胃。地处高原的不丹,自然发展出一系列高热量的菜肴。米饭是不丹人的主食,一般的选择为白米和红米,而淡褐色的红米其实糙米的一种,特别合适在贫瘠的高原土壤上生长,米粒分明淡红色泽,混上咖哩还算十分可口,这种米虽然不比白香,但是营养成分比较高,这种米特别适合在高原上栽种。在不丹能耕种的土地十分有限,最肥沃的土地往往是山谷,经常可以看见层层绿油油的梯田,一小亩一小亩的蔓延到天边。
除了自家饮食文化,不丹也深受邻居西藏和尼泊尔的影响,在不丹你也能轻易找到西藏的馍馍、酥油茶、格粑等。
平民家里的菜肴
在地势较高的东部,并不适宜种植水稻,荞麦就成了当地人的主食,到了卜姆当旅行,荞麦煎饼及时出现,叫人松一口气,终于可以尝试到不同的食物了。
在卜姆当有幸到不丹人家里做客,主人经常会准备甜得惊人的热奶茶,或是加入盐和牛油的藏族酥油茶,配上简单的小点心,比如捣扁玉米,类似西人早餐的玉米片,都是属于不算难吃但不想多吃的那种食物级别,但好客的不丹人会慎重的将之献给客人,这份热情比食物还要美味。不丹也有自家品牌的啤酒,名为红熊猫( red panda),也是产自卜姆当,当地也生产洋酒,包括威士忌、朗姆酒等,其中的威士忌还有不同果味的选择。当地人则喜欢饮用自己酿制的米酒Arra,度数颇高,好客的主人总是先敬酒,连喝几杯才算是领了对方的心意。
如果老饕是肉食动物者,那么他在不丹会更痛苦。不丹人很喜欢吃肥猪肉,但街上绝对没有胖子,估计每天需要走无数公里的路,想胖也难。
不丹境内万河奔流,河里应该有肥美鱼鲜,但狩猎和钓鱼都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原则,所以都是非法的。不丹人不做屠夫,这些职务大多由南部信奉印度教的尼泊尔人担任,不少肉类也进口自印度,所以要在不丹获取新鲜肉类十分困难,巧妇自然也束手无策。近年来,随着不丹越来越国际化,很多厨师也开始懂得变通,尝试制作西餐,也改良了不少不丹菜肴的做法,所以到不丹旅行,在酒店餐馆里吃的不丹菜和不丹人吃的还是有一定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