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坚定了对于发展陕北经济提出的的方针
这也是马文瑞第二次见到牛玉琴时听到她讲的。就是这样一位淳朴贤淑的农村妇女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创造了惊人的奇迹。马文瑞还欣喜地看到,在牛玉琴的带动和影响下,周围1904户农民也纷纷自发承包黄沙,坚持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造林,20年累计植树2000多万株,将7300多公顷荒沙变成了绿洲,将风沙逼退10多公里,为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牛玉琴被誉为“治沙女杰”。这片在陕西北部沙漠地区开辟出的人工绿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治沙典范区,得到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将牛玉琴的治沙“奇迹”拍成电视片,向世界各地推广介绍。
牛玉琴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她的治沙事迹感动了众人,人们纷纷解囊,资助她的治沙事业,而她却将这些捐款全部用到补苗固沙、改善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上。当马文瑞得知她的11万亩林子价值已愈几千万,生态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她自己的生活不仅异常俭朴,而且还负债百万元,仍是“富林子、穷劳模”时,便让赴陕北调研的笔者把他自己的一笔稿费交给了牛玉琴,叮咛她要用于改善生活。也就在这次代表马老的访问,了解到就是这个“穷劳模”,却给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牛玉琴时刻不忘乡亲。她依托沙地林子创建了一家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林场——加玉林场,利用林场与西北电力集团公司合作,成立靖边县绿源治沙责任有限公司,开展治沙养殖,现在每年生产饲料100吨,每年养猪、小尾寒羊和白绒山羊140多只,带动和扶持了近百户群众通过造林治沙实现了脱贫致富。马文瑞得知这些情况,再一次欣慰地笑了。
当年,正是牛玉琴的率先行动,更坚定了马文瑞对于发展陕北经济提出的方针。20年后他还说,“像牛玉琴这样的典型,值得在全国大力推广。‘既要被子又要林子’这是在1980年6月的陕北建委第五次常委扩大会上通过的方针,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种树种草,改变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给予资金上的援助、扶持。”
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农业发展关键还是个投资问题,当时流行着一个提法:“农民是土地的投资主体。”这开始在文件里出现,后来形成了一些官员的口头禅。拿这个话语对生计尚有困难的农民讲,那几乎就等于是搪塞农民。这句“实话”连“画饼充饥”式的大话空话都不如。马文瑞就很不爱听这句话,他认为政府的官员讲这样的话就等于是推卸自己的责任,农民听了心里会发凉,土地也会因为投资不到位而荒芜。当然,单纯依靠国家投资也不现实,他主张最好实行国家投资和农民群众劳动积累相结合;还可以把部分投资改为周转性开发基金,钱就越用越活了。他的这个主张果然见效。有了政府按项目拨的补贴性资金,再加上农民承包经济和自营经济的发展,马文瑞欣喜地看到,农村中新的经济联合组织开始出现:一种是几户农民自愿结合承包集体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多种经营项目;第二种是农户与农户之间自筹资金、设备进行的小型经济联合;第三种是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种子公司、畜牧兽医站等农业服务机构,同农民订立技术服务合同进行的某些联合;四是国营商业、供销社、社队企业同农民进行的一些供、产、销方面的联合。这些新型经济联合组织的出现,填补了大包干后出现的家庭生产形势的社会服务空缺,也打消了马文瑞一直担心的生产力发展倒退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
“如果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惜使生产力发展倒退,那就不合算了,还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亮出了农村和农业改革发展的曙光。”
在1983年1月12日的全省三级干部大会上,马文瑞同时还强调:“要进一步放宽农业政策,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坚持搞活农村经济、农工商综合经营。对于农村中出现的这些新生事物,一定要从生产的需要和群众自愿出发,积极加以支持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