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7时45分,葛青驰坐在轮椅上,由同事推行着,和师生、家长们一起跑完最后15分钟,为“24小时”画上“句号”。在这24小时里,前后迎来了80多位奔跑者。
受伤无奈离开
由于昨天白天天气闷热,加上奔跑强度较大,葛青驰从下午开始就腿部不适。到昨晚6时左右,他整条腿都在抽筋,哪怕是走一会儿都会因为疲惫和伤痛而满身大汗。但他缠上纱布仍在坚持:跑不了就走,走不了就停歇一下再走。到了6时30分左右,情况越来越严重。葛青驰疼得腿也伸不直,不得不坐上轮椅,最终,在医生的禁令下,退出了“24小时”的跑道。
但他仍不愿离开,一直坐在轮椅上为继续“24小时爱心跑”的同事和学生家长加油。直到今天凌晨2时,他才在众人劝说中离场休息。但早晨6时多,他又坐着轮椅出来了。
同事家长接力
葛青驰停止奔跑,但他的同事们接过了他的“爱心接力棒”。每隔一小时就有一位教师跑上跑道。昨晚9时多,乐乐老师完成了22圈、近7公里的里程。虽然脚上跑出了两个大水泡,她说:“我从没跑过这么远的距离!我为我跑了葛青驰老师的24分之一感到骄傲!”
七年级学生家长Hunter是参与度最高的一位奔跑者。从昨晚8时开始,他就和另外三位志愿者家长轮番接力,坚持跑到最后一秒。Hunter说,他累计跑了至少有10个小时,而有一位妈妈跑了100多圈。Hunter说:“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发现,原来募捐还可以用这样令人深刻的形式,而不像以前那样一要募捐就讲一些大道理或宣传一些故事。”
学生受到感染
6年级学生黄河并不是葛青驰的学生,平时他都在该校的江苏路校区念小学。但受到这位“特别热情,也特别有活力”的老师吸引,他这两天每天6时不到就央求妈妈送他到松江校区,并用DV机录下现场情况。今天,他会在小学部的电视台“每周新闻”里播报这次活动。为了支持葛青驰和儿子,从昨天上午8时起,黄河父母每隔4小时就来到“24小时”跑的现场,不仅每次都会认捐一些公里数,还亲自参与跑步以示支持。
据了解,“传递24小时(Hands24HourRun)”活动款项募集将截至本月15日,学校统计后将全部捐赠给尼泊尔达卡的乡村贫困小学。
本报记者 马丹